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肢節腫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肢節腫痛
證名。指四肢關節腫脹疼痛之症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。其病因多由外邪侵襲或內傷瘀阻所致,病機關鍵在於經絡氣血痹阻不通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」,揭示外邪侵擾為主要致病因素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痹阻

    • 風寒濕邪:風邪善行數變,寒邪收引凝滯,濕邪黏膩重濁,三邪夾雜侵襲肢節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腫痛。《張氏醫通·身體痛》云:「肢節腫痛,痛屬火,腫屬濕,蓋為風寒所郁,而發動於經絡之中,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無已也。」
    • 濕熱蘊結:外感暑濕或素體陽盛,濕邪與熱相搏,流注關節,紅腫熱痛,多見於熱痹。
  2. 瘀血內阻
    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瘀滯,經脈痹塞,症見關節腫痛固定,夜間加重,舌紫暗,脈澀。《丹溪心法·肢節痛》指出:「若肢節腫痛脈澀數者,此是瘀血,宜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及大黃微利之。」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風寒濕痹

    • 特徵:關節腫痛酸重,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苔白膩,脈弦緊。
    • 治法: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。常用方如蠲痹湯,或《丹溪心法》所述以蒼術、南星燥濕,佐木香、枳殼行氣。
  2. 濕熱痹阻

    • 特徵:關節紅腫灼熱,痛不可觸,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、宣痹止痛。方選四妙丸加減,或配合漢防己泄下焦濕熱。
  3. 瘀血痹阻

    • 特徵:關節腫痛如錐刺,日輕夜重,屈伸不利,舌質暗紫,脈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。方用身痛逐瘀湯,或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及之沒藥散、虎骨丸。

古籍治法舉隅
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針對「肢節腫痛日夜不休」者,倡用沒藥散(以沒藥、乳香活血定痛)及虎骨丸(強筋壯骨,祛風除濕)。
  • 「痛屬火,腫屬濕」之論,提示臨證需辨明標本,或清熱,或化濕,或兼施活血以通滯。

藥物配伍特點

  • 風邪偏勝:重用羌活、防風以祛風。
  • 寒邪偏勝:佐以附子、川烏溫經散寒。
  • 濕邪偏勝:蒼術、薏苡仁健脾滲濕。
  • 熱邪熾盛:加黃柏、忍冬藤清熱解毒。
  • 瘀血明顯:配伍蟲類藥如地龍、全蠍搜剔通絡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