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肢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肢脛,為中醫學中指稱人體下肢之專有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:「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。」意指肢脛乃人體行走、動作之樞紐,如同管轄活動之關鍵。以下從中醫經絡、生理功能及臨床相關理論分述之:
經絡循行與肢脛
中醫經絡系統中,肢脛主要與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及足三陽經(足太陽膀胱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)密切相關。此六經皆循行於下肢,調節氣血濡養筋肉、骨骼,並維繫運動功能。例如:
- 足陽明胃經:行於脛骨外側,主司脾胃運化之氣上輸,若經氣不暢,可致肢脛痠重。
- 足少陰腎經:沿內踝後緣上行,腎主骨生髓,腎虛則脛痠髓空,見於久病虛損。
生理功能與中醫臟象
肢脛之活動力源於肝主筋、腎主骨、脾主肌肉之協調:
- 肝血充足則筋脈柔韌,屈伸自如;若肝血虧虛,可見肢脛拘急或痿軟。
- 腎精充盈則骨骼強健,支撐有力;腎陽不足則畏寒肢冷,脛骨酸軟。
- 脾氣健運則肌肉豐實,步履穩健;脾虛濕困則肢脛浮腫,沉重難舉。
病理相關證候
古典醫籍中,肢脛異常多反映內臟失調或外邪侵襲:
- 痿證: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及「脛縱而不任地」,因肺熱葉焦,筋脈失養,致下肢痿弱。
- 痹證: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可見肢脛疼痛、麻木,甚則屈伸不利,如「鶴膝風」等病症。
- 水腫:脾腎陽虛,水濕下注,脛部按之凹陷,屬「陰水」範疇。
診斷與治療关联
於四診中,觀察肢脛形態(如肌肉削瘦、青筋暴露)、觸按溫度(寒熱辨虛實)及活動狀態(痿軟或強直),皆為辨證要點。治療上,針灸常取足三里、三陰交、陽陵泉等穴調理經氣;方藥則依證選用獨活寄生湯、濟生腎氣丸等,以標本兼顧。
綜此,肢脛於中醫理論不僅為形體部位,更是臟腑氣血盛衰、經絡通滯之外候,臨床須結合整體觀細察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