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肢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肢絡
定義與源流
肢絡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專指分布於四肢的絡脈系統,屬經絡分支之一。其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官能》:「審於調氣,明於經隧,左右肢絡,盡知其會。」文中強調肢絡與經隧(主幹經脈)的相互聯繫,為氣血輸布至四肢末梢的重要通路。
中醫理論中的功能與特性
- 氣血輸布之末梢通路
肢絡為經脈之細小分支,呈網狀散布於四肢皮肉之間,主司輸送氣血至手足末端,濡養筋肉關節。十二正經的絡脈(如列缺、偏歷等)均通過肢絡與體表組織相連,形成「經-絡-肢」的層次體系。 - 與正經的統屬關係
肢絡隸屬於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,遵循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原則。例如,手太陰肺經的肢絡分布於前臂內側,與魚際、少商等穴區相連,反映肺系疾病的肢端表現(如麻木、冷感)。 - 病邪傳變的樞紐
外邪入侵時,肢絡為由表入裏的初傳路徑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及:「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……留而不去,則傳舍於絡脈。」四肢逆冷、浮腫或局部瘀斑常為肢絡受阻之象。
臨床相關應用
- 診斷層面
觀察肢絡的色澤、形態變化可輔助辨證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視其絡脈」之法,肢絡青紫多提示氣滯血瘀,蒼白則屬氣血虛衰。 - 治療層面
針刺絡脈(刺絡療法)與艾灸肢端穴位(如井、滎穴)可調節肢絡氣血,適用於痹證、痿證等四肢疾患。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絡脈瘀結,當刺其會,血出則氣通。」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肢絡的分布範圍與現代解剖學的皮下微血管網、末梢神經有部分重合,但其功能涵蓋中醫獨有的氣血理論,超越單純結構對應。研究顯示,針刺肢絡對應區(如十宣穴)可調節自主神經功能,佐證其生理調控作用。
總結
肢絡為中醫絡脈系統的重要環節,既是生理性氣血運行的通道,亦是病理變化的反應區,兼具診斷與治療價值,體現中醫「整體-局部」相應的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