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肢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肢腫
證名,又稱「四肢腫」,指四肢部位出現水腫之症。其病因多與脾虛水濕泛濫、氣血瘀滯相關。
病機與證候特點
- 脾虛水泛:四肢為脾經所主,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則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,導致肢體腫脹。《醫林繩墨》云:「蓋四肢者,脾之脈絡也。脾有所郁,則氣血不調,以見四肢作腫。」
- 氣滯血瘀:氣機不暢或血行瘀阻,可致肢體腫脹。其表現有別:
- 血瘀為主:腫處疼痛,位置固定,活動受限。
- 氣滯為主:腫脹伴隨肢體屈伸不利,脹感明顯。
辨證論治
-
行血化瘀
- 適用證型:血瘀肢腫,症見腫痛、色暗、按之堅硬。
- 方藥:芎歸湯(川芎、當歸)加丹皮、白芷、秦艽、續斷,以活血通絡、散瘀消腫。
-
理氣化濕
- 適用證型:氣滯肢腫,症見腫脹綿軟、按之凹陷、伴胸悶脘痞。
- 方藥: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厚朴、山楂、白朮、黃芩,以燥濕化痰、行氣消脹。
-
健脾利水
- 適用證型:脾虛水停,症見四肢浮腫、神疲乏力、食少便溏。
- 方藥:
- 輕證:五皮飲(陳皮、茯苓皮、桑白皮、大腹皮、生薑皮)加姜黃、木瓜,以利水消腫兼舒筋活絡。
- 重證:五苓散(白朮、澤瀉、豬苓、茯苓、桂枝)合五皮飲,增強溫陽化氣、健脾利水之效。
相關概念
肢腫屬「水腫」範疇,可與「皮水」「風水」等證相參,惟病位側重四肢。古籍中亦錄「四肢腫」一證,與肢腫互為補充,治法大致相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