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脂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脂肥

脂肥為中醫古籍中描述人體脂肪豐厚之狀態,源於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所載:「西方者……其民華食而脂肥。」意指西方地區居民因飲食豐美,體態多見脂膏蓄積。此概念不僅涉及外觀,更與中醫理論中「痰濕」「膏脂」等生理病理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膏脂與臟腑關係

    • 脾胃為本: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脾主運化」,脾胃功能強弱直接影響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或痰濕。若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則水濕停聚,化為膏脂,積於皮下或內臟,形成脂肥之態。
    • 肝膽疏泄: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。若情志鬱結或肝氣不舒,可致氣滯血瘀,影響代謝,促使膏脂堆積。《醫學入門》提到「肥人多痰濕」,即與肝脾失調相關。
  2. 痰濕與脂肥
    中醫視「痰濕」為脂肥之核心病機,其質黏滯,易阻遏陽氣運行。元代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指出:「肥白人多濕」,強調痰濕內蘊者多見形體肥胖、肌膚綿軟,此類體質易伴隨倦怠、胸悶、舌苔膩等症。

  3. 飲食與地域影響
    《素問》提及西方居民因「華食」(即豐盛飲食)而脂肥,反映飲食結構對體質的塑造。中醫認為「肥甘厚味」易礙脾生濕,長期過食滋膩之物,可使痰濕內生,與現代「過量攝入高脂高糖」致肥胖的觀點相通。

脂肥之辨證分型

  1. 脾虛濕盛型

    • 特徵:形體臃腫、肌肉鬆軟、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。
    • 病機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為膏脂。
  2. 氣滯痰阻型

    • 特徵:軀體肥滿、脘腹痞悶、情緒抑鬱、舌苔白滑。
    • 病機:肝鬱克脾,氣機不暢,痰濕淤阻。
  3. 陽虛水停型

    • 特徵:畏寒肢冷、下肢浮腫、腰膝痠軟。
    • 病機:腎陽不足,無法蒸化水液,濕濁內停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」,指出長期飲食不節不僅致脂肥,亦可能引發其他疾病。而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夫飢飽傷脾」,強調脾胃損傷為痰濕內生之根。

脂肥一詞,既描繪體態特徵,亦蘊含中醫對代謝失衡的深刻認識,其機理涉及臟腑功能、氣血津液運行,為中醫體質學與養生理論中重要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