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脂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脂瘕

病證名:為八瘕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八》。又稱「胎瘕」,因邪氣滯留於脂膜間,致氣血瘀結,形成隱匿難察之瘕塊。其特徵為痛位遊走、病勢纏綿,臨床以腰背刺痛、少腹沈重、二便下血為主要表現,多見於婦人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產後失調:新產後胞宮未復,過早行房,精血混雜下滲,敗濁瘀滯脂膜,結而成瘕。
  2. 衝任損傷:衝脈為血海,任主胞胎,若因外感寒濕、內傷情志,致衝任氣機逆亂,脂膜氣血凝結。
  3. 經脈瘀阻:足少陰腎經、帶脈失調,腰腹為其循行之處,瘀阻則現刺痛、走竄作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疼痛特徵:腰背如針刺,痛感遊走腹中,或牽引股側,痛勢急驟而切痛。
  • 下焦症狀:少腹墜脹沈重,伴大小便出血,時發時止。
  • 全身徵象:身體倦怠懈惰(解㑊),氣血失榮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脂瘕在脂膜間,猝難蹤跡」,強調其病位深隱、症狀變動不居。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提及新產交合致「子戶失禁,精血雜下如膏」,主張以「坐導脂瘕方」外治,直達病所。

治療原則

  1. 活血導滯:以化瘀散結為主,古方如桂枝茯苓丸加減,或配合蟲類藥(如蟅蟲、水蛭)通絡。
  2. 調理衝任:溫養衝任,選用艾附暖宮丸、少腹逐瘀湯等,佐以香附、當歸調氣血。
  3. 外治法:坐導藥(如《類證治裁》所載方)局部用藥,化脂濁、消瘕聚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胎瘕:與脂瘕互稱,但胎瘕更強調產後病因。
  • 八瘕:泛指女性痼疾,包括青、黃、燥、血、狐、蛇、鱉、脂八類瘕病,脂瘕屬其中之一。
  • 症瘕:泛指腹內結塊,脂瘕為其具體類型,特指脂膜間病變。

脂瘕之證,重在辨其「瘀」與「虛」,治則需通補兼施,後世醫家亦重視補肝腎以固本,如張景岳用左歸丸加減,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