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脂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脂瘤,中醫又名「粉瘤」,屬痰核類病證,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五。此症乃因皮脂鬱積,痰氣凝滯於肌腠之間,漸成囊腫之形。
【病因病機】
中醫認為其成因多以三焦氣機失調為本,痰濕凝結為標。七情鬱結、飲食厚味易傷脾胃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,肝鬱化火煉液為痰,痰濕互結阻滯經絡,久則聚於皮裡膜外而成瘤體。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痰核者,非陰陽偏勝,乃津液耗傷,痰氣凝滯所結。」
【症候特徵】
- 形質:瘤體圓潤,觸之柔軟如棉,大小不一,小若豆粒,大如雞卵
- 好發部位:多見於頭面、脊背等陽明經所過之處,耳前頸後者色多粉紅,此乃痰濕兼挾血熱之徵
- 病變發展:未潰時膚表光滑,若染邪毒則焮紅腫痛;破潰後溢出腐渣樣物,味腥穢,乃痰脂敗腐之象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描述其「潰後如渣,穢氣難聞」
【辨證分型】
- 痰氣鬱結型:瘤體堅實,皮色如常,伴胸脅脹悶,舌淡苔白膩
- 痰熱互結型:局部微紅,觸之灼熱,心煩口苦,舌紅苔黃膩
- 濕毒蘊膚型:潰後流膿,周邊硬腫,脈滑數
【治則治法】
外治為主,內治輔之:
- 外治法:
- 未潰時可貼敷《外科啟玄》太乙膏化散痰結
- 已潰者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玉紅膏收口
- 傳統火針療法可開泄痰濁,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火針破瘤,其痰自消」
- 內治法:
- 痰氣鬱結宜疏肝化痰,方用二陳湯合柴胡疏肝散
- 痰熱者加黃連溫膽湯,酌加白芥子、皂角刺
- 化膿期用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
【古籍文獻】
《瘍科心得集》強調:「脂瘤雖在皮膚,其根在痰。」《外科正宗》更詳述其治法:「形大者當用線刀破之,去其脂粉,外撚生肌散。」此症相當於西醫所謂皮脂腺囊腫,然中醫更重整體調理,治痰求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