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脂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脂人之中醫釋義
「脂人」為中醫學古典文獻所載之人體體質類型,首見於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。經文言:「脂人者,雖脂不能大者。」意指此類形體雖脂肪豐厚,然整體身形未必魁梧壯碩,而呈勻稱綿軟之態,與「肉人」「膏人」並列為古人對肥胖體質的三種分類(《靈樞》稱「人有脂、有膏、有肉」)。
中醫理論中的脂人特徵
- 形體表現:
脂人體表脂肪分布均勻,肌肉鬆軟,皮肉緻密而彈性不足,體型多呈圓潤,但骨格框架相對纖細,故《靈樞》強調「不能大」——即骨架未顯粗大,而脂膏蓄積於腠理之間。此與「膏人」(脂肪鬆弛下垂)、「肉人」(肌肉結實粗壯)形成對比。 - 生理基礎:
中醫認為脂人體質與脾虛痰濕密切相關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氣化失司,則水穀精微凝滯為痰濁脂膏,積於皮下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肥貴人」多「風痰」之論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如元代朱丹溪《格致餘論》云:「肥白人多濕痰」,指出此類體質多伴氣虛濕盛,代謝遲緩。 - 脈象與舌象:
臨床常見脂人脈象濡滑或沉細,反映濕濁內蘊;舌象多胖大齒痕、苔白膩,為痰濕內停之徵。
脂人與臟腑關係
- 脾為關鍵:脾氣虛弱則升清降濁功能失常,導致脂膏堆積。《醫宗必讀》稱:「脾土虛弱,清者難升,濁者難降。」
- 肝失疏泄:肝鬱氣滯可影響脾胃運化,明代《景岳全書》提及「肝強侮脾」致「痰飲留聚」,形成脂人腠理壅塞。
- 腎氣不足:腎陽衰微則水濕不化,清代《類證治裁》論肥胖「總因腎氣不化」,脂人久病易見腎虛痰瘀互結。
古今論述延伸
《靈樞》以「脂」「膏」「肉」三型區分肥胖,為中醫體質學說雛形。清代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,進一步將脂人類型聯繫於「形盛氣弱」之證,強調調理需「健運中宮,佐以滲濕」。此類體質若未加調攝,後世認為可能演變為「痰濕困脾」或「濕熱夾瘀」等病機,然此屬疾病傳變範疇,非脂人本義。
總結
脂人作為中醫古典體質分類,體現「形氣相衡」之觀察智慧,其形成根源於臟腑(尤重脾腎)功能失調,痰濕脂濁內聚。此概念不僅為古代醫家辨證依據,亦為當代中醫體質學研究提供傳統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