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蜘蛛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蜘蛛蠱,又稱蜘蛛脹、單腹脹,乃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首見於明代李梴《醫學入門》卷五。此症特徵為腹大如鼓,四肢反見瘦削,青筋暴露,形似蜘蛛故得名,屬「臌脹」病之特殊表現。其病理機轉可從臟腑氣血、經絡水濕等層面析論:

一、病因病機

  1. 肝脾失調:情志鬱結傷肝,疏泄失常,橫逆犯脾,致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。
  2. 氣滯血瘀:肝鬱日久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脈絡瘀阻,結於脅下形成癥積。
  3. 水濕壅盛:三焦氣化不利,水液代謝失常,與瘀血互結,停聚腹中成臌。
  4. 腎陽衰微(久病及腎):命門火衰,無法蒸化水液,加重腹水形成。

二、辨證分型

  • 氣滯濕阻型:腹脹按之不堅,脅下脹滿,食後加重,噯氣頻作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  • 寒濕困脾型:腹大脹滿,顏面浮腫,畏寒肢冷,小便短少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遲。
  • 濕熱蘊結型:腹大堅滿,脘腹繃急,煩熱口苦,小便赤澀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肝脾血瘀型:腹大堅硬,脈絡怒張,脅腹刺痛,面色黧黑,舌紫暗有瘀斑,脈細澀。
  • 脾腎陽虛型:腹大青筋,下肢浮腫,神疲畏寒,舌淡紫,脈沉弱。

三、治法方藥

  1. 行氣利水:輕證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;濕重者選中滿分消丸。
  2. 溫陽化濕:實脾飲加減,重用茯苓、白朮、附子、乾薑。
  3. 清熱逐瘀:茵陳蒿湯合化瘀湯(丹參、鱉甲、澤蘭等)。
  4. 活血軟堅:調營飲加減,配合蟅蟲、水蛭等蟲類藥破瘀消癥。
  5. 補益脾腎:附子理中湯合濟生腎氣丸,佐以牛膝、車前子引水下行。

四、古籍考據 《靈樞·水脹》已提及「腹脹身皆大,大與膚脹等也,色蒼黃,腹筋起」之症;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單腹脹乃脾虛之甚」,須分氣血水三者孰為重;《醫宗金鑒》述其「四肢不腫惟腹大,狀如蜘蛛」之形貌特徵,並載外敷「甘遂末」等法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肝硬化腹水、結核性腹膜炎等病有相似處,然中醫辨治首重整體觀,需依氣血水三者交互影響,結合舌脈證候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