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蜘蛛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蜘蛛脹

蜘蛛脹,又稱「蜘蛛蠱」,為中醫病名,屬「單腹脹」之俗稱。此病症以腹部腫大如鼓、四肢消瘦為主要特徵,因腹壁靜脈曲張,形如蜘蛛之足,故而得名。其病因多與脾氣虛極、真臟受損相關,常見於肝硬化腹水等重症患者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蜘蛛脹的形成與脾、肝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
  1. 脾氣虛損:脾主運化,若脾氣虛弱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則水濕內停,泛濫於腹,形成腹脹。
  2. 肝鬱血瘀:肝主疏泄,肝氣鬱結日久,血行不暢,脈絡瘀阻,導致腹壁青筋暴露,呈現蜘蛛狀。
  3. 腎陽衰微:腎為水火之臟,若腎陽不足,氣化無力,則水濕積聚,加重腹水。

此病多由長期情志不暢、飲食不節、酒毒濕熱內蘊,或蠱毒(如血吸蟲病)侵襲,漸致氣滯、血瘀、水停,終成頑疾。

臨床表現

蜘蛛脹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腹大如鼓,叩之呈濁音,腹壁靜脈曲張,狀如蜘蛛網。
  • 四肢瘦削,與膨隆之腹部形成鮮明對比。
  • 或伴面色黧黑肌膚甲錯(皮膚乾燥如鱗甲),此為瘀血內停之徵。
  • 晚期可見尿少便溏,甚則氣喘不能平臥,提示水濕上凌心肺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此病,首重辨明虛實標本:

  • 實證(氣滯、血瘀、水停為主):常用疏肝理氣(如柴胡疏肝散)、活血化瘀(如膈下逐瘀湯)、利水消腫(如五苓散加減)。
  • 虛證(脾腎陽虛為主):宜溫補脾腎(如附子理中湯合真武湯),佐以行氣利水

古籍《類證治裁》指出,此病「真臟已傷」,預後多不良,強調早期調理脾胃、疏導氣機為關鍵。若瘀象顯著,可配伍蟲類藥(如土鱉蟲、水蛭)以破血逐瘀,然須謹慎使用,免傷正氣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蜘蛛脹的表現與現代醫學之肝硬化門脈高壓症高度吻合,腹壁靜脈曲張乃門脈循環受阻所致。中醫從整體調節入手,雖難逆轉器質性病變,但可緩解症狀,改善患者生活品質。

此症屬中醫「風、勞、臌、膈」四大頑症之一,歷代醫家均視其為重症,臨床需細察病機,靈活用藥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