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直腸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直腸結(病證名)
直腸結為中醫病證名,指糞便滯留於直腸,難以排出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大便燥結總括》,屬「大便秘結」範疇,然其特點為燥屎堅硬,蓄結於肛門近端,雖有便意卻排出困難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直腸結多因腸道津液虧虛、傳導失司所致。其病機可歸納如下:
- 燥熱內結:過食辛熱厚味,或熱病傷津,致腸道燥熱,津液耗傷,糞便失潤而硬結。
- 寒凝氣滯:陽氣虛衰,寒邪內侵,腸道傳導無力,陰寒凝滯,糞便痼結不得下。
- 氣血不足:年老體弱、產後氣血虧虛,或久病耗傷,腸道失於濡潤推動,糞積難行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肛門墜脹,便意頻頻卻排便不暢,或僅有少量硬糞排出,甚者需以手助便。或兼見腹脹、口乾、舌紅少津(熱結);或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(寒結)。
治法與方藥
-
導法外治
- 熱結證:以《醫碥》所載「豬膽汁導法」為宜,取豬膽汁潤燥清熱,潤滑腸道。
- 寒結證:可於導藥中加入草烏頭末(需謹慎炮製),取其溫通散寒之效,助化寒消結。
- 通用導法:以煉蜜製條,沾皂角末,再塗油脂潤滑,納入肛門引便下行。
-
內服方藥
- 熱結:選用麻子仁丸(《傷寒論》)潤腸泄熱,或增液承氣湯(《溫病條辨》)滋陰通腑。
- 寒結:予溫脾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溫陽散寒、攻下冷積。
- 氣虛:用黃芪湯(《金匱翼》)補氣潤腸;血虛者合潤腸丸(《沈氏尊生書》)。
相關古籍論述
《醫碥》強調:「燥屎巨硬,結在肛門難出」,當辨寒熱而施導法;《醫宗金鑒》則將其歸於「大便燥結」門,與腸燥津傷諸證互參。
直腸結與「大便秘結」病理相關,然病位偏下,治宜內外結合,速解其急。後世醫家並發展出針灸取穴(如大腸俞、天樞)及推拿手法輔助通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