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直腸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直腸痢
直腸痢為中醫病名,屬痢疾之一種,其特徵為「隨食隨痢」,即進食後旋即排便,且所下之物完穀不化,糞色如凍,甚或夾雜未消化之食物殘渣。此病多因伏暑濕熱內蘊,損傷脾胃,或脾陽不足,運化失司,導致腸道固攝無權,下焦滑脫而成。
病因病機
直腸痢之發病,主要與脾腎陽虛、濕熱留滯有關:
- 脾陽虛衰:脾胃虛寒,運化無力,水穀不得腐熟,故見完穀不化。
- 濕熱內蘊:伏暑濕熱未清,下迫大腸,腸道傳導失常,遂致肛垂里急、痢下如凍。
- 大腸滑脫:久痢不愈,腸道失攝,固澀無權,故見隨食隨痢、瀉痢無度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大便特徵:糞色如凍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,質稀如水穀雜下。
- 排便特點:進食後即欲如廁,瀉痢頻繁,肛門垂墜,里急後重感明顯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面色萎黃、肢倦乏力、畏寒怯冷等脾腎陽虛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直腸痢,首重溫脾固腸、澀腸止瀉,兼以益氣升提,使中焦健運、下焦得固。常用方劑如下:
- 桃花湯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赤石脂、乾薑、粳米
- 功用:溫中澀腸,主治下焦虛寒、滑脫不禁之痢疾。
- 赤石脂禹餘糧丸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赤石脂、禹餘糧
- 功用:固澀下焦,適用於久痢脫肛、腸滑不固者。
-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
-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
- 功用:升陽舉陷,健脾益氣,適用於中氣下陷所致之肛墜里急。
若濕熱未清,可酌加黃芩、黃連以清熱燥濕;若脾腎陽虛甚者,可合用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以溫補脾腎。
鑒別診斷
直腸痢需與其他類型痢疾相鑒別:
- 寒痢:下痢白多赤少,質清稀,腹痛綿綿,喜溫喜按,但無「隨食隨痢」之特徵。
- 濕熱痢:痢下赤白黏凍,肛門灼熱,里急後重明顯,多見於急性痢疾,與直腸痢之虛滑不同。
直腸痢病程多纏綿,若失治誤治,恐致久痢脫肛或脾腎俱敗等變證,故當及早辨治,以恢復腸道固攝之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