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蛋托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蛋托法
蛋托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主要用於小兒陰寒腹痛之症。此法源自清代醫家汪琥所著《保赤存真》,其原理在於藉雞蛋溫熱之性,吸納體內陰寒之氣,從而達到散寒止痛之效。
操作方法
取雞蛋一枚,煮熟後剝殼,趁溫熱時置於患兒臍眼(神闕穴)處,待蛋溫漸冷後更換新蛋,連續更換四至五次。透過蛋體與臍部接觸,寒氣可隨熱力交換而外透,陰寒得散,腹痛自止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臍部神闕穴屬任脈,與臟腑經絡聯繫密切,為氣血輸注之要竅。陰寒腹痛多因寒邪內侵或陽氣不足,導致氣血凝滯不通。雞蛋性平味甘,煮熟後具溫煦之功,能引寒外出;其形圓潤,與臍孔貼合,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此法結合「溫法」與「穴位刺激」,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。
適應症與機理
蛋托法適用於寒邪直中或脾胃虛寒所致之腹痛,症見腹冷痛綿綿、得溫則減、手足不溫等。其作用機理有三:
- 溫通散寒:雞蛋熱力透過神闕穴滲入,溫散中焦寒凝。
- 導引病邪:寒性收引,蛋體冷卻時可吸附陰寒之氣,類似「拔罐」之效。
- 調和陰陽:臍為先天之根,溫熨此處可激發元氣,助陽氣布達以驅寒。
歷史淵源
此法屬中醫「熱熨法」之變通,與古代「湯熨」「藥熨」同源。清代《理瀹駢文》亦載臍療「能通達三焦,溫補下元」,可見蛋托法承襲傳統外治理論,結合民間簡便經驗而成。
補充說明
臨床運用時,可依病情配合生薑汁塗臍後再置蛋,以增強溫散之力;若寒甚者,亦有醫家於蛋中加入少量艾絨同煮,取其辛溫透竅之性。此法體現中醫「簡、便、廉、驗」之特色,尤適於小兒畏藥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