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直腸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直腸瀉,病名。飲食不化隨即瀉出之證。又稱直腸泄、直腸、直腹泄。

《張氏醫通.大小府門》:「藥與食入口即瀉下者,名直腸瀉。」

《醫略六書.雜病證治》治直腸瀉,食入輒下完谷,用健脾溫中,澀腸止瀉之法,用參附理中湯加訶子、肉果、煨木香。

亦有把食入即下之急暴者稱直腸症。日久者稱錄食瀉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「直腸之症,急症暴症,錄食之瀉,久病緩病。」

參見刮腸、直腸泄、直腸條。

直腸瀉的病因病機是由於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或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水谷不化,下注大腸,大腸傳導失常,便下不止。

直腸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稀薄,色白,量多,腹痛,腹脹,食欲不振,噁心嘔吐,倦怠乏力等。

直腸瀉的治療以健脾和胃,澀腸止瀉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參附理中湯、香砂六君子湯、保和丸等。

直腸瀉的預防主要是飲食有節,不吃生冷油膩食物,不暴飲暴食,注意休息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