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直腸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直腸瀉,又稱直腸洩、直腹洩,為中醫病證名,屬泄瀉範疇,主指飲食入胃後未經充分消化即迅速排出體外之病症。其特徵為「藥與食入口即瀉下」,甚或完穀不化,病機多與脾腎陽虛、腸道固攝失司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虛寒:飲食不節或久病傷脾,中陽不振,運化無力,致水穀直趨下焦。
- 腎陽不足:命門火衰,火不暖土,腸道失於溫煦,難以腐熟水穀。
- 腸道滑脫:久瀉耗氣,大腸固攝失職,形成「直腸症」之急暴瀉下。
臨床分型
- 急症暴症:多屬「直腸症」,發病急驟,瀉下如注,常見於寒濕侵襲或飲食驟傷。
- 久病緩病:稱「錄食瀉」,病程遷延,完穀不化,多因脾腎陽虛,正氣漸衰所致。
辨證論治
- 健脾溫中,澀腸止瀉:適用於脾虛為主者,方選參附理中湯加減,佐以訶子、肉豆蔻、煨木香等收澀之品,以固腸止瀉。
- 溫補命門,益火暖土:若腎陽虛明顯,可合四神丸,補骨脂、吳茱萸等以溫腎助運。
古籍文獻
- 《張氏醫通》直言藥食入口即瀉為本病特徵。
- 《症因脈治》區分急慢性,強調「直腸症」屬暴瀉,而「錄食瀉」屬久病虛證。
直腸瀉與其他泄瀉(如刮腸、飧泄)有別,其關鍵在於「直下無留」,病位雖在大腸,然根在脾腎,治療需標本兼顧,重在溫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