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直腸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直腸癰

定義與概念

直腸癰乃中醫外科病名,指癰疽發於體內而膿液從肛門部位排出之病症。此病首見於清代張璐所著《張氏醫通》卷七,書中明確記載:「若膿從大便出者為直腸癰。」以現代醫學觀之,直腸癰相當於盆腔膿腫、直腸周圍膿腫等疾病範疇。

病機分析

中醫理論認為,直腸癰之成因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氣血瘀滯:因情志不遂、氣機失調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積化熱,熱盛肉腐成膿。
  2.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;或外感濕熱之邪,下注大腸,蘊結成毒。
  3. 正氣虧虛:氣虛不足以抗邪,或陰液不足,虛火內生,灼傷腸絡而發病。

從經絡學說觀之,直腸位處足太陽膀胱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所過之處,經氣不通則易聚而成癰。

臨床表現

本病主要症狀特徵為:

  • 肛門周圍或直腸部位腫痛,初期或有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
  • 膿成後可察見膿液隨大便排出
  • 局部可觸及硬結或腫塊
  • 嚴重者可見裡急後重、便意頻繁等症

證型分類

根據中醫辨證論治體系,直腸癰可分為以下幾種常見證型:

  1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肛門灼熱腫痛,排便時加重
    • 膿液黃稠,氣味腥臭
    • 伴有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
    • 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2. 氣滯血瘀證

    • 局部腫塊堅硬,疼痛如刺
    • 膿液排出不暢
    • 伴有胸脅脹滿
    •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
  3. 正虛邪戀證

    • 潰後久不收口
    • 膿液清稀
    • 伴有神疲乏力,面色萎黃
    • 舌淡苔白,脈細弱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直腸癰講究分期論治:

初期(未成膿期)

  • 治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
  • 常用方劑如仙方活命飲加減

成膿期

  • 當促其膿出
  • 可選用透膿散加減
  • 必要時配合切開排膿

潰後期

  • 重在托毒排膿、生肌斂瘡
  • 可用托裡消毒散加減

外治療法亦十分重要,可根據病情選用:

  • 金黃散外敷(初期)
  • 九一丹提膿祛腐(潰後)
  • 生肌玉紅膏收口(後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