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直針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直針刺

定義與出處
直針刺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十二刺」法中的一種。原文記載:「直針刺者,引皮乃刺之,以治寒氣之淺者也。」此法主要用於驅散淺表寒邪,適用於寒氣痹阻肌表所致的病症,如風寒濕邪初犯、局部冷痛麻木等。

操作特點

  1. 引皮為要:施術時以押手(非持針手)捏起患處皮膚,使經氣聚集,再將針沿皮刺入。此手法可減輕疼痛,並專注於淺層氣血的調整。
  2. 直入無避:針體與皮膚呈淺角度(通常小於15度),沿皮下組織平行進針,不深入肌肉層,故稱「直針」。此法與近代「沿皮刺」「橫刺」概念相通,但更強調對寒邪的針對性。

理論基礎

  • 寒邪特性:寒性凝滯,易客於肌表腠理,阻礙衛陽之氣運行。直針刺透過淺刺引皮,能疏泄表邪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達到「溫散寒氣」之效。
  • 經脈淺層調節:此法作用於皮部與絡脈,符合《內經》「刺營無傷衛,刺衛無傷營」原則,避免過深損傷正氣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適應症:風寒表證初起、局部畏寒、皮膚麻木不仁,或寒濕痹證侵襲肌腠者。
  • 配穴思路:常配合艾灸或溫針(如「燒山火」手法),以增強溫通之力;若寒邪深入,則需結合其他刺法(如「深針刺」「透刺」)。

與其他刺法之異同

  • vs. 浮刺:同屬淺刺法,但浮刺專治肌肉急痛,直針刺則側重寒邪在表。
  • vs. 毛刺:毛刺以多針淺刺皮膚(如梅花針),直針刺則單針沿皮透入。

補充說明
後世醫家發展出「臥針法」(針體平臥進針),雖操作相似,但理論上仍以《靈樞》直針刺為本源。此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輕緩的刺激引導氣機,避免峻烈攻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