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直中三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直中三陰

直中三陰為中醫傷寒病傳變之特殊形式,指外感寒邪未經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傳遞,而直接侵襲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之病理現象。此證多因正氣內虛,或寒邪峻烈,致邪氣長驅直入,徑犯陰經,病勢急重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
三陰經屬裏,主臟腑氣血之化運。寒邪直中,傷及陰經所繫之脾、腎、肝三臟,陽氣受遏,陰寒內盛,故臨床以「厥逆、腹痛、自利不渴」為共性,然三陰病位深淺有異,兼證各具特徵:

  1. 太陰受寒

    • 病機:寒邪直犯太陰脾經,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,寒濕內阻。
    • 主證:腹滿而痛、自利不渴、手足不溫、舌淡苔白滑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方選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以健脾復陽。
  2. 少陰受寒

    • 病機:寒邪深入少陰腎經,腎陽衰微,水火失濟,陰寒充斥。
    • 主證:太陰證基礎上見「脈微細、但欲寐、嘔吐清水」,甚則四肢厥逆、下利清穀。
    • 治法:回陽救逆,方用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峻補命門之火。
  3. 厥陰受寒

    • 病機:寒邪直中厥陰肝經,肝失疏泄,陽氣鬱遏,寒熱錯雜。
    • 主證:少陰證兼見「乾嘔、小便不利、煩躁不寧」,或陰盛格陽之面赤戴陽。
    • 治法:破陰回陽,宣通上下,方宜白通加豬膽汁湯(蔥白、乾薑、附子、人尿、豬膽汁)以引陽入陰。

與六經傳變之別

直中三陰有別於傷寒循經傳變(如太陽→少陽→陽明→太陰等),其特點為「無陽經表證」而驟現陰經裏寒,病情多危篤。此證常見於素體陽虛、年老氣弱者,或寒邪暴襲(如攝寒過甚);若失治誤治,易致陽脫陰竭之險候。

相關名詞聯繫

  • 六經病:直中三陰屬六經病之變局,為邪越陽經之特殊傳變。
  • 太陰病/少陰病/厥陰病:分述三陰受寒之具體證治,然三者皆可因直中而起,病情較傳經者更為迅猛。

直中三陰之辨治,首重明辨三陰病位,緊扣「陰寒內盛」之核心,以溫裏回陽為大法,方藥選擇尤需切中病機層次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詳載陰經急證治法,後世《醫學心悟》等亦對此有發揮,臨證當參合古籍,審證求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