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直中陰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直中陰經

病證名。指外感寒邪未經三陽經傳變,而直接侵襲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的一種病理表現。此證特點為發病初期無發熱症狀,而直接呈現陰經寒化之象,如惡寒、肢冷、下利、脈沉等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明確區分:「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」此即指陽經與陰經受邪的關鍵差異。

病因病機

直中陰經多因患者正氣虛弱,尤其是脾腎陽氣不足,致使外寒乘虛直中陰分。陰經屬臟,寒為陰邪,同氣相求,故寒邪易內犯陰經。其病機核心為陽氣失於溫煦,陰寒內盛,導致臟腑功能衰退。

臨床表現

依寒邪所中陰經不同,症狀有所差異:

  1. 太陰直中:以脾陽受損為主,症見腹滿冷痛、嘔吐、下利清穀、舌淡苔白滑。
  2. 少陰直中:腎陽虧虛,見脈微細、但欲寐、四肢厥冷、小便清長,甚則陽氣外脫。
  3. 厥陰直中:肝胃虛寒,可見乾嘔、吐涎沫、頭痛(巔頂痛)、四肢厥逆,或寒熱錯雜之厥陰危候。

與傳經病之區別

傷寒傳變多循太陽→陽明→少陽→太陰→少陰→厥陰之序,而直中陰經則無三陽經證候,起病即見陰寒之象,屬病情較重、正氣不足之證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:「直中者,乃寒邪卒傷三陰之經,非由陽經遞傳而來。」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溫裡散寒,回陽救逆。依據所涉經絡選方:

  • 太陰病用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;
  • 少陰病選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;
  • 厥陰寒證可投吳茱萸湯(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)。若陰盛格陽,則需通脈四逆湯破陰回陽。

此證揭示了中醫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之理,亦突顯六經辨證中陰經病變的獨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