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,又稱足底,指的是人體足部的底部。足底位於足跟和足趾之間,由皮膚、皮下組織、肌肉、骨骼、關節、韌帶等組成。足底皮膚較厚,含有豐富的汗腺和皮脂腺,皮下組織中則含有脂肪、血管和神經。肌肉部分主要包括小腿三頭肌、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等。骨骼則包括跟骨、距骨、骰骨、舟骨、楔骨和足骨等。關節包括踝關節、距舟關節、舟骰關節、骰舟關節、楔舟關節、楔骰關節和蹠趾關節等。韌帶則有跟腓韌帶、距跟韌帶、距舟韌帶、舟骰韌帶、骰舟韌帶、楔舟韌帶、楔骰韌帶和蹠趾韌帶等。

蹠部是人體站立、行走和跑跳等活動中非常重要的部位。蹠部的皮膚較厚,可以起到保護足底的作用。足底的肌肉發達,能夠維持足弓的形狀,並在行走和跑跳時提供支撐和緩衝。足底的骨骼堅硬,能夠保護足底內部的組織。足底的關節和韌帶能夠維持足底的穩定性,並在活動中起到協調和傳導的作用。

由於蹠部是人體活動的重要部位,因此蹠部的健康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。若出現蹠骨骨折、蹠筋膜炎、足底筋膜炎等問題,將影響人體的站立、行走和跑跳活動,甚至導致殘疾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護蹠部,避免受傷。如有蹠部問題,應及時尋求醫療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