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跖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跖骨,中醫名詞,解剖學同名骨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:「足之骨,有六十四,而跖骨為其主。」跖骨,即足部跖骨,是足部中間的五塊長骨,位於跗骨與趾骨之間,起到支撐足弓的作用。

跖骨由近端、中段和遠端三部分組成。近端與跗骨相連,中段較粗壯,遠端與趾骨相連。跖骨的表面有縱行溝紋,內側有血管溝。

跖骨在人體中起到支撐足弓、負重、行走等作用。當跖骨發生損傷,會導致足部疼痛、腫脹、活動受限等症狀。

跖骨的常見病有跖骨骨折、跖骨骨裂、跖骨骨骺炎、跖骨關節炎等。

跖骨骨折是指跖骨的骨折,多發生於第五跖骨。跖骨骨折的症狀包括局部疼痛、腫脹、活動受限等。治療跖骨骨折,可以通過手法復位、石膏固定或手術治療。

跖骨骨裂是指跖骨的骨裂,多發生於第五跖骨。跖骨骨裂的症狀包括局部疼痛、腫脹、活動受限等。治療跖骨骨裂,可以通過石膏固定或手術治療。

跖骨骨骺炎是指跖骨骨骺的炎症,多發生於青少年。跖骨骨骺炎的症狀包括局部疼痛、腫脹、活動受限等。治療跖骨骨骺炎,可以通過休息、局部冷敷、理療等。

跖骨關節炎是指跖骨關節的炎症,多發生於中老年人。跖骨關節炎的症狀包括局部疼痛、腫脹、活動受限等。治療跖骨關節炎,可以通過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等。

跖骨是人體的重要骨骼,其損傷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活動。因此,平時要注意保護跖骨,避免跖骨損傷。如果出現跖骨疼痛、腫脹等症狀,要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