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跖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跖骨
一、解剖與中醫定位
跖骨為足部骨骼之一,居足掌前段,共五根,連接跗骨與趾骨,與現代解剖學定義相同。中醫古籍稱其為「足掌骨」或「足趺骨」,屬「筋骨」範疇,主司步履穩固及氣血通行。
二、經絡循行關係
足三陽經(胃經、膽經、膀胱經)與足三陰經(脾經、肝經、腎經)均過足部,跖骨所在處尤以胃經(衝陽穴附近)及肝經(行間穴鄰近區域)為主。其氣血充盈與否,直接影響「宗筋」(泛指下肢肌腱)之強弱,進而關聯「肝主筋」「腎主骨」之生理功能。
三、病機與臨床表現
- 外邪痹阻:風寒濕邪侵襲足部,可致跖骨處腫痛、屈伸不利,屬「痹證」範疇,如「足跟痛」或「趺踵疾」(見《黃帝內經》)。
- 氣滯血瘀:跌打損傷或久行勞損,易致跖骨錯縫、血絡瘀阻,症見局部青紫、刺痛,屬「筋傷」或「骨錯縫」。
- 肝腎虧虛: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可致跖骨失養,見足痿無力、骨骼疏鬆,與「痿證」相關。
四、治療理論
中醫主張「局部與整體並治」,針對跖骨病證,常採以下原則:
- 針灸:取太衝、解溪等穴以疏經活絡,或於阿是穴施針。
- 手法正骨:以「端提捺正」復位跖骨錯縫(見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)。
- 藥治:內服活血化瘀藥(如當歸、紅花)或補益肝腎藥(如杜仲、牛膝);外敷梔子、大黃等消腫止痛。
五、與臟腑關聯
跖骨之生理狀態,反映肝腎功能盛衰。肝血濡養則筋膜柔韌,腎精充實則骨骼堅強;反之,若見跖骨變形、疼痛遷延,常責之肝腎虛損,需從本調治。
(全文純以中醫理論闡述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