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跖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跖跛

跖跛,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足部病變所致之跛行,其名首見於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:「跖跛,寒風濕之病也。」意指此症多由風、寒、濕三邪侵襲足部,阻滯經絡氣血,導致步履不穩、行止艱難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跖跛之發病,與外邪侵襲、經絡失調密切相關:

  1. 風寒濕邪痹阻:風邪善行數變,寒邪凝滯收引,濕邪黏滯重濁,三邪合而侵襲足部經絡,使氣血運行不暢,筋肉失養,故見疼痛、屈伸不利而跛行。
  2. 肝腎不足: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腎虧虛,則筋骨失於濡養,足部支撐乏力,久則發為跖跛。
  3. 氣血瘀滯:跌打損傷或久病入絡,致局部氣血瘀阻,經脈不通,亦可引發跖跛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單側或雙側足部疼痛、腫脹,或伴關節僵硬、觸之涼感,行走時因疼痛或無力而呈跛行步態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足跗腫痛,行立不得,此濕熱下注之候。」若風邪偏盛,則痛處遊走不定;寒邪偏盛,則疼痛劇烈,得溫稍減;濕邪偏重,則足部重著腫脹,纏綿難愈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濕痹型:足部冷痛,遇寒加重,苔白膩,脈弦緊。治宜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,方選「獨活寄生湯」加減。
  2. 肝腎虧虛型:足跟隱痛,久行加劇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治宜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方用「左歸丸」或「虎潛丸」。
  3. 氣滯血瘀型:足部刺痛,局部青紫,舌暗紅或有瘀斑。治宜活血化瘀、舒筋活絡,方選「身痛逐瘀湯」合「桃紅四物湯」。

外治與調養
除內服藥外,中醫亦重針灸、推拿等法。取穴多以足三陽經為主,如崑崙、太谿、解谿等,以疏通經氣;另可輔以艾灸溫煦局部,或藥浴滌除邪滯。《針灸甲乙經》云:「跖跛可取足踝下三寸,刺之通絡。」

跖跛之證,究其本,乃正虛邪湊,故調治首重辨明寒熱虛實,法隨證立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