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止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止火

止火為氣功內丹術之重要術語,指在內丹修煉過程中,停止主動用意引導,轉而進入溫養階段,使丹藥自然成熟。此概念尤常見於「煉精化氣」階段,為內丹修煉中關鍵的三手功夫之一。

基本定義

「止火」意味着在周天運轉達到一定階段後,丹藥(精氣)已充盈,無需再以意念強行推動氣機。此時應停止周天運轉,避免過度消耗或損傷已凝結之丹。《還鄉集》記載:「藥產則採煉而運周天,隨採隨運,終至藥無可採而止。至此當知止火,以免傷丹。夫止火者,即不運周天也。」即指當內氣充足、運行圓滿後,須適時停功,轉入靜養。

與內丹術的關聯

  1. 產藥與止火
    「產藥」指精氣化生為丹藥的初始階段,此時需以意念引導(運周天)採集並煉化;而「止火」則標誌此階段完成,避免過度採煉導致丹氣散逸。
  2. 封爐與煉藥
    「封爐」為閉固丹田,使精氣不外泄;「煉藥」則是進一步凝練丹藥。止火後,需配合封爐以溫養,使丹藥穩固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從中醫角度,止火體現了「陰陽平衡」與「氣機調和」的原則:

  • 精氣充盈則勿擾
    人體精氣若已充足,過度用意引導反會擾動氣血,違背「順其自然」的養生之道。
  • 溫養以固本
    止火後的靜養階段,類似中醫「培元固本」之法,使精氣內守,逐步轉化為更高層次的能量(如「煉氣化神」)。

實踐要點

止火不是完全停止修煉,而是轉換方式:

  • 由「有為法」轉為「無為法」:停止主動運周天,改以輕微觀照或自然呼吸溫養。
  • 依賴內景徵兆:修煉者需感知體內氣機變化,如丹田飽滿、氣脈通暢等,作為止火的依據。

「止火」體現了內丹術「動靜相宜」的智慧,過猶不及皆非正道。此概念亦與中醫「調和陰陽」的核心思想相通,強調修煉須契合人體自然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