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止瀉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止瀉穴
止瀉穴為經外奇穴之別稱,又稱「利尿穴」,位於人體任脈循行路線上,具體位置在臍下約2.5寸處(約當關元穴與曲骨穴之間)。此穴在中醫臨床中主要用於調理水液代謝異常相關病症,尤其擅長治療腹瀉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穴位定位與取穴方法
止瀉穴在腹中線,恥骨聯合上緣與肚臍連線的中下段。取穴時,可仰臥位,於臍下2.5寸處按壓,局部常有明顯酸脹感。其位置鄰近膀胱,故與膀胱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此穴隸屬任脈,與腎、膀胱經氣相通。依中醫藏象理論,腎主水液代謝,膀胱主司小便排泄;而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總調一身之陰液。刺激止瀉穴能激發腎陽氣化,協調膀胱開闔,從而達到「利小便以實大便」的治療效果。此原理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」之論述,臨床多用於濕盛型腹瀉。
主治功效
- 腹瀉:尤其適用於水樣瀉、寒濕或脾虛型泄瀉,通過調節水液分布,減少腸道水分過度下注。
- 小便不利:如淋瀝、尿閉等,能促進膀胱氣化,通利水道。
- 水腫:輔助改善下焦水濕停滯所致之肢體浮腫。
刺激方法
傳統中醫多採用艾灸或針刺法:
- 艾灸:以溫和灸或隔薑灸5-10分鐘,適用於虛寒型病症。
-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手法,針感常向會陰部或小腹傳導。
配伍應用
配合其他穴位可增強療效:
- 配天樞、足三里,能健脾化濕,調理腸腑;
- 配陰陵泉、三陰交,強化利水滲濕之效;
- 若屬腎陽不足,可加命門、腎俞以溫補下元。
止瀉穴作為經外奇穴,其作用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調節」與「病症對治」的結合,臨床運用需辨證論治,根據病機選配相應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