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止瀉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止瀉穴,經外穴別名。即利尿穴。見該條。

止瀉穴,出《針灸甲乙經》。別名利尿穴。在足背外側,第1、2跖骨間,赤白肉際處。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,足背外側動、靜脈。

主治:小便不利,水腫,泄瀉。

針法:直刺0.5-1寸,可灸。

功效:利水消腫,止瀉。

穴位配伍:配三陰交穴、陰陵泉穴,有清利濕熱,通利水道之功效,主治小便不利,水腫。

配太沖穴、湧泉穴,有清利下焦濕熱,通利水道之功效,主治泄瀉。

配關元穴、中極穴,有補腎固精,止瀉之功效,主治小便不利,泄瀉。

按摩止瀉穴,可以緩解小便不利、水腫、泄瀉等症狀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:

1、用雙手拇指指腹按揉止瀉穴,每次按揉5分鐘,每天2-3次。

2、用雙手食指指腹點按止瀉穴,每次點按5-10次,每天2-3次。

3、用雙手中指指腹揉搓止瀉穴,每次揉搓5分鐘,每天2-3次。

止瀉穴的按摩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,可以有效緩解小便不利、水腫、泄瀉等症狀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止瀉穴是經外穴,不宜自行針灸,以免發生意外。如果有相關症狀,最好到醫院就診,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