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淡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淡飲

淡飲為中醫古稱,首見於《脈經·辨三部九候證第一》,後世多歸於「痰飲」範疇。其概念源於中醫對人體水液代謝異常的病理概括,屬「水濕痰飲」病機之一,與臟腑氣化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淡飲之成,主因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司,水液輸布障礙,停聚而成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痰飲」分四類(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),而淡飲可視為其濁輕者,質地較稀,流動性強,多積於腸胃、胸膈或肌膚之間。其病機核心在於:

  1. 脾失健運:脾主運化水濕,若陽氣虛弱,水濕不化,則聚為淡飲。
  2.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通調水道,若肺氣壅滯,水液不得布散,則停聚成飲。
  3. 腎陽不足:腎主水液氣化,若命門火衰,水濕內停,上泛為飲。

臨床表現

淡飲病證多見以下特徵:

  • 痰質清稀:咳唾或嘔吐物呈清稀水狀,或夾泡沫。
  • 局部停積:若停於胃脘,可致脘痞、漉漉有水聲;流注腸間則腸鳴泄瀉;溢於肌表可見肢體浮腫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白滑,脈多沉弦或濡緩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淡飲以「溫藥和之」為大法,重在溫陽化氣、健脾利水,經典方劑如:

  • 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:主治心下有淡飲,胸脅支滿,目眩,以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溫陽化飲。
  •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水飲內停、膀胱氣化不利之小便不利、渴欲飲水,以澤瀉、豬苓等滲濕利水。
  •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針對外寒內飲之咳喘痰稀,以麻黃、細辛、乾薑溫散水飲。

與痰飲之異同

淡飲與痰飲同屬水液代謝產物,然「痰」質稠黏,多因熱煉或久鬱而成;「淡飲」則質清稀,偏寒濕為患,二者可相互轉化。後世醫家漸以「痰飲」統稱,然細究之,淡飲更強調其陰寒流動之性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思想,需結合四診辨析水飲停聚之部位與臟腑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