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指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指甲,在中醫學中又稱為「筋退」,乃手指與足趾末端之角質附屬物。其生理特性與肝、筋密切相關,屬中醫臟象理論中「肝系統」之重要外候。

臟象溯源
《黃帝內經》揭示:「肝主筋,爪為筋之餘」(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),指出指甲為肝氣化生之末端表現。肝藏血主疏泄,其精微透過經絡輸布至四肢末梢,滋養爪甲使之紅潤堅韌。故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強調:「肝者,罷極之本,其華在爪」,意即肝臟功能強健與否,可從指甲色澤、形態觀察得之。

生理特徵

  1. 色澤辨證
    健康指甲當呈粉紅而隱現血色,反映肝血充足。若見蒼白無華,多為肝血虛;青黯不榮,常示肝氣鬱滯或血瘀;黃厚濁膩,則多與濕熱蘊結相關。
  2. 形態診要

    • 甲面平整光滑為肝氣調和之象
    • 縱稜凸起提示肝陰耗傷
    • 薄脆易折乃肝血不榮筋絡
    • 匙狀反甲(凹陷如勺)多見於肝血虧虛或脾失健運

經絡聯繫
十二正經中,手三陰三陽經氣皆循行至指端,足三陰三陽經氣亦貫通趾甲。尤以肝經為要,其支脈「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小腹」(《靈樞·經脈》),雖未直述連爪甲,然透過「肝主筋」之系統聯屬,使爪甲成為窺測肝系病變之窗。

病理意義

  1. 乾枯脆裂
    多因肝腎陰虛,精血不能濡養,常見於久病耗傷或老年精衰。
  2. 甲床瘀斑
    與肝不藏血、脾不統血相關,須辨氣滯血瘀或氣虛失攝。
  3. 生長遲緩
    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爪不生者,由血氣虛,不能榮潤也」,提示肝脾同病,生化乏源。

歷代醫家視爪甲為「血絡之餘」,其診察要訣載於《四診抉微》等著作,乃望診不可或缺之環節。透過觀察其榮枯變化,可輔助判斷內在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