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指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[指留]

指留為針刺手法之一,屬傳統中醫針術操作要法,首見於明代《針灸大成》。該書將其列為「十二手法」中的重要環節,專指施針過程中「留針」的技術細節。

核心操作要義
《針灸大成》載述:「如出針至於天部之際,須在皮膚之間留一豆許,少時方出針也。」意指針體由深部(地部)退至淺層(天部)時,需於皮下約一豆(古代量度單位,約合今2-3毫米)之深度暫作停駐,短暫停留後再完全起針。此手法暗合「陽氣宜緩出」之理,符合《內經》「徐而疾則實」的補法原則。

中醫理論淵源

  1. 氣機調和說
    留針過程可使經氣得以蓄積與調勻,尤適合氣血運行遲滯之證。明代楊繼洲謂其能「候榮衛氣行」,透過短暫停留令經氣在淺層形成有效共振。
  2. 三才法度應用
    該手法嚴格對應「天、人、地」三才分層理論。天部屬陽主衛氣,留針於此既可避免陽氣驟泄,又可藉皮膚感傳作用強化療效。元代《針經指南》已提及「淺而留之」的補瀉辨證關係。
  3. 五行時辰觀
    傳統醫家認為「少時」(約當現代2-3分鐘)對應肺金收斂之性,契合秋季斂降之氣,有助於引氣歸經。此說可溯及《子午流注》的時間針法理論。

臨牀技術特點

  • 深度控制:嚴格限定於皮下淺層(天部),較現代常規留針更為表淺
  • 時間把握:強調「少時」的短暫性,不同於慢性病治療的長時間留針
  • 動態銜接:作為出針前的過渡步驟,需與「捫而循之」等手法配合使用

古籍延伸論述
清代《醫宗金鑑‧刺灸心法》進一步闡釋:「指留者,如燕掠簷梢,去而復返」,形象描述其輕靈中見沉穩的特性。另有《針方六集》指出該法對「榮衛偶乖」之證具有「微調樞機」的特殊功效。

此手法現仍應用於傳統派別的針灸實踐中,體現中醫「輕可去實」的治療思想,與現代針灸學的「短時淺刺」技術存在理論互通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