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淡滲利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淡滲利濕

淡滲利濕為中醫祛濕法之一,屬「八法」中「消法」的具體運用。其核心在於透過甘淡平和的藥物,引導體內水濕之邪從小便排出,從而恢復三焦氣化功能,達到「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」的治療目的。此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淡味滲泄為陽」的理論,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創製五苓散,即為淡滲利濕的經典範例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水濕代謝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密切相關。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氣化水液。若三焦氣化失司,水濕內停,可表現為「濕勝則濡瀉」或「水腫脹滿」。淡滲利濕法並非強力攻逐,而是以「輕靈透達」之性,助膀胱氣化,使濕邪從下竅而出,符合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」的原則。

臨床應用

此法適用於濕邪偏重於下焦的實證或本虛標實證,常見以下證候:

  1. 水濕泄瀉:大便清稀如水,腸鳴漉漉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2. 水腫:以下肢浮腫為主,按之凹陷,小便短少。
  3. 淋濁:小便混濁不利,或輕度尿頻澀痛,屬濕熱未化者。
  4. 痰飲:濕聚成飲,見胸脅脹滿、頭目眩暈(如《金匱要略》澤瀉湯證)。

常用藥物與方劑

  • 藥物特性:多選甘淡性平之品,避免苦寒傷陽或溫燥助熱。

    • 茯苓:味甘淡,歸心、脾、腎經,既能利水滲濕,又可健脾寧心,為「利濕不傷正」之要藥。
    • 豬苓:專攻利水,效力較茯苓強,但無補益之性。
    • 澤瀉:性寒,利濕兼能泄腎與膀胱之熱,適用於濕熱交結。
    • 薏苡仁:生用偏滲濕,炒用兼健脾,對濕滯肌膚之腳氣浮腫尤佳。
  • 代表方劑

    •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以茯苓、豬苓、澤瀉配伍白朮、桂枝,通陽化氣以利水,主治太陽蓄水證或水濕內停之泄瀉。
    • 四苓散(《明醫指掌》):五苓散去桂枝,專治脾虛濕盛之泄瀉。
    • 茯苓皮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重用茯苓皮,佐以生薏仁、通草,治濕溫病濕重熱輕之證。

配伍要點

淡滲利濕常需結合其他治法以增強療效:

  • 配健脾藥:如白朮、山藥,以「培土製水」,適用於脾虛濕盛。
  • 配溫陽藥:如桂枝、附子,用於陽虛水停,方如真武湯。
  • 配清熱藥:如滑石、赤小豆,治療濕熱互結之淋證,方如八正散。

此法的運用需辨明濕邪之兼夾(寒、熱、虛、實)及病位(表裡、三焦)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強調「濕勝則陽微」,故淡滲之餘,亦當顧護陽氣,避免過利傷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