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指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指循
定義與源流
指循,又稱「循法」,為針刺輔助手法之一,屬中醫針灸技術範疇,最早見於明代《針灸大成》。此法強調透過手法引導經氣,以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,是針刺得氣的關鍵步驟之一。
操作原理
根據《針灸大成》記載:「凡下針,若氣不至,用手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。」其核心在於以手指沿經絡走向輕柔循按,推動氣血運行。中醫理論認為,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若針刺後氣不至(無針感),表示經氣未達病所,此時需以指循激發經氣,疏通經絡阻滞,促使氣血「上下均勻」,進而使針下產生沉緊感(得氣現象)。
技術要點
- 經絡定位:依穴位所屬經脈,如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,則循按方向沿胃經走向(下肢外側前緣)。
- 手法輕重:以指腹輕柔撫觸,力度均勻,不可過重傷及皮部。元代《針經指南》提及「如搓線狀」,形容其細膩綿延之勢。
- 方向特性:多順應經脈循行方向(如手三陰經從胸走手),亦可配合「迎隨補瀉」理論,逆經為瀉,順經為補。
- 結合捫法:部分流派會搭配輕捏(捫)皮膚,以增強氣血調動效果,見於《針灸聚英》所述「循而捫之」。
理論基礎
指循法融合「經絡學說」與「氣血理論」:
- 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指循正是促成氣至的外治手段。
- 《難經》進一步闡釋「氣行則血行」,指循透過物理刺激激發衛氣運轉,帶動營血流通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
臨床應用
- 虛證調補:對於氣血虛弱導致針感遲鈍者,緩和指循可助經氣充盈。
- 實證導引:配合瀉法時,快速循按能疏泄壅滯,如治療風濕痹痛。
- 特殊部位:肌肉淺薄處(如頭皮針)或敏感者,常以指循替代強刺激捻轉。
古籍佐證
清代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補充:「循者,尋也,手尋撫其穴絡,令氣舒緩。」說明此法兼具定位與調氣雙重作用。明代《針灸問對》更指出其與「候氣法」並用,可縮短留針時間。
與現代研究關聯
當代實驗發現,指循的機械刺激可激活皮下筋膜中的成纖維細胞,促進局部微循環,與中醫「行氣活血」觀點部分吻合。此外,循法誘導的「循經感傳」現象,亦為經絡實質研究提供線索。
流派差異
- 南派針法:強調指循配合呼吸調息,按壓節奏與患者吐納同步。
- 北派針法:重視循經分段操作,如手陽明大腸經分肩肘腕三節循按。
此技法雖屬輔助,然貫穿「以人為本,氣至為度」的中醫治療哲學,展現針灸手法「動靜相參」的特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