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指壓麻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指壓麻醉
指壓麻醉,又稱「點穴麻醉」,是一種透過手指按壓特定穴位以達到鎮痛、鎮靜效果的中醫麻醉技術,主要應用於部分外科手術或醫療操作中。此方法起源於中醫經絡理論,認為人體氣血運行於經脈之中,而穴位是經氣輸注於體表的關鍵節點,透過刺激穴位可調節氣血、疏通經絡,進而抑制疼痛反應。
基本原理
中醫認為,疼痛的產生與「氣滯血瘀」「經絡阻塞」有關,而麻醉的機制在於通過穴位刺激,激發經氣運行,調和陰陽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的效果。指壓麻醉主要選取與手術部位相關的經絡穴位,透過按壓手法(如點、揉、掐等)激活經氣,促使體內釋放內源性止痛物質(如內啡肽),從而減輕或消除痛感。
常用穴位與手法
指壓麻醉的取穴原則多依據經絡循行及手術部位,常見穴位包括:
- 合谷穴(手陽明大腸經):多用於頭面部手術,如拔牙、甲狀腺手術,有「面口合谷收」之效。
- 內關穴(手厥陰心包經):適用於胸腔及上腹部操作,可鎮靜安神、調理氣機。
- 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:常用於腹部手術,能調和脾胃、補益氣血,增強抗痛能力。
- 三陰交(足太陰脾經):多用於婦科及下腹部手術,可調理肝脾腎三經氣血。
操作時,醫師以拇指或指尖對穴位施加持續或間歇性壓力,力度需均勻深透,以患者產生「得氣感」(酸、麻、脹、重)為度。
臨床應用
指壓麻醉適用於痛感較輕或患者對藥物麻醉耐受性較差的情況,例如:
- 拔牙:按壓合谷、頰車等穴,減輕牙齦及周圍組織疼痛。
- 骨折復位與關節脫臼:配合正骨手法,按壓阿是穴(痛點)或遠端穴位,緩解局部痙攣。
- 甲狀腺手術:刺激合谷、內關等穴,抑制頸部術區痛覺傳導。
- 產科鎮痛:透過三陰交、次髎等穴調理氣血,減輕分娩疼痛。
理論依據與特點
指壓麻醉的理論核心在於中醫的「整體觀念」與「經絡調控」。不同於西醫麻醉的藥物抑制,指壓麻醉強調「調氣為本」,透過經絡系統的雙向調節作用,既鎮痛又維持生理機能平衡。其優勢在於操作簡便、副作用少,且能避免藥物麻醉可能引起的過敏或代謝負擔。
此外,指壓麻醉常與針灸、推拿等技術結合,形成複合式鎮痛方案,進一步提升效果。在現代研究中,其作用機理亦逐漸與神經節段反射、內分泌調節等西方醫學理論相印證,體現中醫麻醉的科學性與實用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