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淡黃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淡黃筋

淡黃筋為推拿穴位名,又稱「赤淡黃筋」,屬中醫外治法中經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其名稱源自筋膜的色澤與分布特徵,在中醫筋傷學與小兒推拿中具特定臨床意義。

經絡與解剖定位

淡黃筋位於手部,具體分布於掌側腕橫紋附近,與「赤筋」「黃筋」並列,合稱「三關筋」。根據《小兒推拿秘旨》記載,淡黃筋對應「氣關」,與肺、脾二經相關聯,主司氣機調暢與水穀運化。其解剖位置近似現代醫學所指腕部屈肌腱鞘區域,中醫則歸屬「十二皮部」與「經筋體系」範疇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
中醫認為,淡黃筋的狀態可反映體內氣血盛衰與臟腑功能:

  1. 正常表現:筋色淡黃而柔韌,觸之溫和,無結節或壓痛。
  2. 異常變化
    • 筋色晦暗:多提示脾虛濕困或肺氣不足。
    • 筋絡浮露:常見於小兒疳積或成人氣滯血瘀。
    • 局部腫硬:或為痰濕凝聚或筋結形成,與慢性勞損相關。

臨床應用

淡黃筋為推拿療法的關鍵施術部位,尤其於小兒疾患:

  1. 推拿手法:以拇指橈側緣自腕橫紋向指尖方向直推,稱「推淡黃筋」,可健脾消積、宣肺化痰。
  2. 配伍應用
    • 配合「赤筋」(風關)可疏風解表,用於外感發熱。
    • 配伍「黃筋」(命關)能調和中焦,治療脘腹脹滿。

理論淵源

淡黃筋的理論基礎可追溯至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,其將手部筋絡與三焦辨證結合,形成「筋絡—臟腑」對應體系。清代《幼科鐵鏡》進一步闡述:「淡黃屬土,主脾胃,推之可化積滯。」後世醫家擴展其應用至成人筋傷調理,如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提及「筋色之變,可察氣血之滯通」。

淡黃筋的診療體系體現中醫「以筋為綱」的整體觀,通過外治調理內在失衡,為經筋理論與推拿學的重要實踐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