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指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指針療法

指針,又稱「以手代針」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其要義在於以手指按壓、點掐等手法替代針具,作用於特定經穴或部位,達到療疾之效。此法源遠流長,早在《針灸大成》中便有記載,如「急驚、天吊驚,掐手上青筋」等描述,後世醫家遂以「指針」統稱此類手法。

理論基礎
指針療法深植於中醫經絡學說,認為人體氣血循行於經絡之中,若因外邪侵擾或內傷情志而致經氣阻滯,可透過手指對穴位的直接刺激,激發經氣調和、疏通瘀滯。其手法雖無針刺之形,然「意到氣到」,透過適當力度與技巧,猶如以指為針,引導氣血貫注病所。

手法特點

  1. 按法:以拇指或中指指腹垂直施力,由淺入深緩壓穴位,適用於慢性虛證,能溫通經脈。
  2. 壓法:力度較按法深重,常配合小幅揉動,多用于肌肉豐厚處,如環跳穴,擅解深層筋結。
  3. 點法:以指尖(如中指屈曲之指端)集中發力,刺激強而短促,適用於急救或痛證,如水溝穴治暈厥。
  4. 掐法:以指甲尖端重刺激,如掐老龍穴治小兒驚風,其性峻烈,多屬瀉法。

臨床應用
指針療法因應證候不同而有所側重:

  • 痛證:取阿是穴配合遠端腧穴,如頭痛按合谷、列缺。
  • 急症:掐十宣穴醒神開竅,或點按內關調節心氣。
  • 經絡辨證:依「循經取穴」原則,如胃脘痛可按足三里、公孫等脾經要穴。

與針灸之異同
指針雖屬針灸範疇,然其不拘工具,隨時可施,尤適於畏針者或急救場合。然其刺激強度與持續性不及針刺,故對深層痼疾或需補瀉手法精細調控者,仍以針刺為優。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手法重而不滯,輕而不浮」,方能效如桴鼓。

此法不僅見載於醫籍,民間亦廣泛流傳,如按揉太陽穴緩頭痛、掐四橫紋治小兒疳積等,足見其普適性與實用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