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趾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趾骨傷

病名:趾骨傷,屬骨傷科範疇,指腳趾骨因外力所致之折傷或損傷。見載於《瘍科選粹》卷八,為中醫骨傷科常見病症之一。

病因病機
多因跌撲、墜落、重物壓砸,或足部受直接暴力撞擊所致。外力作用於趾骨,導致骨絡受損,氣血瘀滯,經脈不通,發為腫痛、畸形,甚則骨斷筋傷,功能受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腫脹、瘀斑,疼痛劇烈,按壓或活動時加劇。
  • 外形可見異常彎曲或短縮,嚴重者可聞及骨擦音(骨聲)。
  • 患趾屈伸不利,行走困難,甚則完全無法活動。

診斷要點
除症狀觀察外,須結合觸診,辨明折骨是否移位。必要時可參照現代醫學影像學檢查,以確診骨折程度,然傳統中醫多以手法觸摸為主要診斷依據。

治療方法

  1. 手法復位
    於麻醉(如烏頭浸酒或局部麻藥)後,運用「端、提、擠、按」等正骨手法,使斷骨復位,恢復原解剖位置。若為開放性骨折,需先清創再施術。
  2. 固定療護
    以杉木皮或竹片製成夾板,墊以棉絮,縛緊固定患趾,通常需固定3至4週。固定期間須定期調整鬆緊,避免氣血受阻。
  3. 分期用藥

    • 初期(傷後1至2週)
      主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。內服方可選「七釐散」或「復元活血湯」;外敷可用「梔子散」調黃酒糊貼患處。
    • 中期(腫消痛減後)
      轉以續筋接骨為主,內服「正骨紫金丹」或「接骨丸」,佐以當歸、骨碎補等強筋壯骨之品。
    • 後期(癒合後期)
      著重舒筋活絡、恢復功能,內服「展筋丸」或「小活絡丹」,並以「五加皮湯」熏洗患部,促進氣血運行。
  4. 功能調養
    待骨痂形成後,逐步進行足趾屈伸鍛鍊,避免關節僵硬。可輔以針灸,取太衝、崑崙等穴,通經活絡。

備考
趾骨傷雖屬局部病變,然中醫強調整體調治,用藥時需兼顧患者體質。若氣血虛弱者,可酌加黃芪、黨參;寒凝血滯者,配桂枝、川芎以溫經散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