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至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至道
在中醫學中,「至道」一詞蘊含高深奧妙的醫學要理,亦與養生之道密切相關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所指涉者,既是醫學理論的核心精粹,亦是調攝生命、保養精氣的深奧法則。
一、醫學要理層面的「至道」
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言:「余誠菲德,未足以受至道。」此處「至道」意指中醫理論中極其精微的核心思想,涉及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、氣血津液等根本學說。掌握「至道」,即通曉人體生理病理的深層規律,如《素問·著至教論》所載:「子若受傳,不知合至道以感師教。」強調習醫者須融會貫通至高醫理,方能領受師傳真髓。
二、養生之「至道」
在養生領域,「至道」特指修身養性、延年益壽的至高法則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載:「中古之時,有至人者,淳德全道。」唐代王冰注釋:「全其至道,故曰至人。」意指修為臻於「至道」者,能契合自然,調和形神,故稱「至人」。
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《天下至道談》,進一步闡述房中養生與保精長壽的關聯,反映「至道」亦包含節欲守精、協調陰陽的實踐方法。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所述:「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,腠理以密。」王冰註解為「修養天真之至道」,強調通過飲食調攝、氣血通暢以維繫生命的根本。
三、至道與中醫實踐的關聯
「至道」不僅是理論概念,更貫穿於臨床診治與養生實踐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孫思邈等,均強調「道合自然」的治療原則,如《傷寒論》以六經辨證統攝外感病機,即體現對「至道」——即疾病演變根本規律的掌握。
此外,道家思想對中醫養生理論影響深遠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倡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,與《莊子》「坐忘」「心齋」之說相通,皆屬「至道」範疇,主張透過精神內守、清淨無為以達天人合一之境。
綜言之,「至道」一詞於中醫體系中,既是究極醫理的代稱,亦是養生延命的實踐指南,體現了傳統醫學對生命本質與自然規律的深刻探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