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至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至劑」乃中醫方劑學之專有術語,指藥味組成藥性峻猛且劑量龐大之方劑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終始》篇,其文曰:「可將以甘藥,不可飲以至劑」,明確揭示此類方劑之特性與適用準則。

考其源流,至劑之設本於中醫「因人制宜」治療思想。古代醫家察識人體正邪盛衰之變,針對邪氣熾盛、病勢急迫之證,創製此類力專效宏之方。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所載大承氣湯、十棗湯等,皆屬至劑範疇,其特徵在於:

  1. 藥性峻烈:多用大黃、甘遂、芫花等攻逐峻藥
  2. 配伍精當:常以「君藥」為核心,佐使相配而增效
  3. 劑量特殊:較常規方劑更重,如芒硝用量可達半升

從治法而論,至劑主要應用於「攻邪」領域,涵蓋:

  • 瀉下逐水:如舟車丸之治水腫脹滿
  • 破血消癥:如玉燭散之治瘀血內結
  • 峻下熱結:如三物白散之治寒實結胸

然其運用尤須嚴守《內經》「衰其大半而止」之訓,中病即止。明代張介賓於《景岳全書》特別強調:「峻劑攻病,不可過劑」,體現中醫「以平為期」的核心治療觀。

在現代方劑分類中,至劑相當於「峻下劑」、「急救劑」等範疇。其配伍規律深刻影響後世「毒藥攻邪」理論發展,為中醫治則學中「汗吐下三法」的重要實踐載體。歷代醫家對至劑的加減化裁,更衍伸出諸如「復方至劑」「變通至劑」等臨床活用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