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至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至脈乃脈學重要名詞,指脈搏至數異常增多之象。《難經·十四難》有云:「至之脈,一呼再至曰平,三至曰離經,四至曰奪精,五至曰死,六至曰命絕,此至之脈也。」此論述奠定後世診脈之準繩。

溯其淵源,至脈之辨始見《內經》,後經《難經》系統闡發。其診察要領,當以平人呼吸為度,一息四至為常脈。若一呼之間脈動三至,則屬「離經」,示氣血運行失其常度;四至為「奪精」,乃真陰耗傷之兆;五至、六至則為危候,預後不良。此類脈象多主熱證,《脈經》稱「數脈去來促急」,多因邪熱亢盛,或陰虛陽亢所致。

歷代醫家對至脈頗有發揮。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論數脈曰:「數脈為陽熱可知」,指出其主病多在陽熱亢盛。張景岳則補充「數脈有陰虛有陽虛」之說,謂陰虛陽亢、虛陽外浮皆可見數脈,拓展其辨證範疇。至若疾脈,其勢較數脈更急,《診家樞要》描述為「疾脈快於數脈,一息七八至」,多見於陽極陰竭、元氣將脫之危候。

從經絡氣血論之,至脈形成與手太陰肺經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言:「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與肺」,肺朝百脈而司呼吸,故脈動隨呼吸變異。當邪熱擾動氣血,或正虛不能固攝,則脈道躁急而現至脈。臨證須辨外感內傷,外感熱病多見洪數有力,內傷虛證常見細數無力。

至脈之辨,尤當重視胃氣存亡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強調「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」,即使見數脈,若兼和緩之象,示胃氣尚存;若疾急無倫,彈石解索,則胃氣已絕,預後凶險。此乃判斷疾病轉歸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