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至虛有盛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至虛有盛候
「至虛有盛候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專有名詞,指疾病發展至極度虛弱階段時,反出現類似實證之假象,屬「真虛假實」之特殊病理表現。此概念源自《顧氏醫鏡》,揭示人體正氣衰微時,陰陽失調、氣機逆亂可能引發外在「盛實」之錯覺,然其本質仍為虛證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陰陽格拒,假象叢生
    當臟腑功能嚴重虧虛(尤以脾、腎為要),氣血津液生化乏源,推動無力,導致氣機壅滯或濁陰內停。此時虛弱已極,陰陽不相維繫,可能表現為:

    • 外在盛候:如腹脹如鼓、喘促氣粗、煩躁不寧等似實之症。
    • 內在虛本:按之腹脹柔軟無抵抗、聲低氣短、舌淡脈弱等真虛之徵。
  2. 病機剖析

    • 脾腎虛極,氣化失常:中氣下陷或命門火衰,水穀不化,濁陰不降,壅滯於中焦而現「痞滿」;
    • 氣血兩虧,浮陽外越:精血大傷,虛陽外浮,可見面赤發熱、狂躁等「戴陽」假象;
    • 經絡失養,拘急似實:津血不足,筋脈失濡,肢體強直抽搐,狀若肝風內動,實為「血虛生風」。

鑑別要點

與真實「盛候」之關鍵差異在於:

  • 按診:腹脹而按之柔軟無痛,或喜溫喜按;
  • 舌脈:舌質淡胖或有齒痕,脈象細弱無力,或浮大中空;
  • 病程:多見於久病重病,雖見亢奮症狀,然精神萎靡、氣息微弱。

典籍例證

《顧氏醫鏡》載:「心下痞痛,按之則止,色悴聲短,脈來無力,虛也;甚則脹極而不得食,氣不舒,便不利,是至虛有盛候。」此描述正反映脾胃陽虛至極,運化失司,濁陰不降而現腹脹便閉之假實證,然其本在氣虛不攝,故按之痛減。

註:此證需與「大實有羸狀」對舉,二者同為真假疑似之辨,臨床務必四診合參,直指病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