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志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志傷
病證名,屬情志損傷之疾,多因過度憤怒、長期恐懼等情志失調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本神》,其記載:「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志傷則喜忘其前言,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,毛悴色夭。」指出情志過激直接損傷「志」這一藏象功能,而「志」在中醫理論中歸屬於腎所主,與記憶、意志力及骨骼活動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「志傷」之病機關鍵在於情志過極,導致腎氣受損。《靈樞·本神》進一步闡明:「腎藏精,精舍志。」腎精虧虚則志失所養,輕則精神恍惚,重則記憶衰退。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補充:「大恐懼不節傷志,志傷,恍惚不樂。」強調恐懼過度會耗傷腎精,使神志不寧,表現為情緒低落、注意力涣散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健忘失志:腎精虧損,腦髓失充,故「喜忘其前言」,近期記憶力明顯減退。
- 腰脊不利:腎主骨,其經脈循行於腰脊,志傷則腎氣不固,故見腰脊僵硬、「不可俯仰屈伸」,類似現代所稱之慢性腰痛或骨質退化。
- 形神衰頹:腎其華在髮,精虧則「毛悴色夭」,表現為毛髮枯槁、面色晦暗無澤。
- 情緒異常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恍惚不樂」,患者常伴神情淡漠、抑鬱寡歡之態。
與臟腑經絡關係
此證雖以腎傷為主,但與心、肝密切相關。心主神明,肝主謀慮,若腎精不足無法上濟於心,可兼見心悸失眠;若肝失腎水涵養,則易怒煩躁。此外,足少陰腎經與督脈相貫,志傷者亦可能出現脊柱功能障礙,符合「腰脊不可俯仰」之描述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心脾兩虛」之健忘、「肝鬱氣滯」之情志不舒區分。心脾虛者多伴食少倦怠,而肝鬱者以胸脅脹滿為特徵;「志傷」則必見腎虛根基,如腰痠、耳鳴、脈沉弱等。
附:七傷之說
「志傷」屬古籍所述「七傷」之一(見《諸病源候論》),與其他情志所傷(如憂傷肺、怒傷肝)並列,凸顯中醫重視情志內傷對五臟的影響。其治療原則以補腎填精為本,佐以安神定志,歷代醫家推崇如六味地黃丸、孔聖枕中丹等方劑加減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