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志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志意爲中醫生理學重要名詞,屬精神意識活動中主司調控與適應之功能範疇,與五臟中「腎」藏志、「脾」藏意密切相關,並統攝於「心神」主導之下。《靈樞·本臟》明言:「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,收魂魄,適寒溫,和喜怒者也。」其論揭示志意具三重核心作用:
- 統御精神活動
志意猶如人身之「綱紀」,能協調「精、神、魂、魄」的運轉。腎志爲先天之根,主定向與堅持;脾意爲後天所養,主思慮與應變。二者相合,使思維能專一(《靈樞》稱「精神專直」),避免魂魄渙散而致神情恍惚。 - 調節內外適應
「適寒溫」一指形體對外環境變化的調節能力,如衛氣之布散、腠理之開闔,均需志意推動;二指情志對冷暖世態的適應,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和喜怒」,即通過志意節制七情過激,防止「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」的病理鏈。 - 固護五臟安定
志意和諧時,五臟氣血不受情志過度干擾(「悔怒不起」),外邪亦難乘虛內侵。此與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「志閑而少欲」的養生理法呼應,蓋因腎志固則髓海充,脾意寧則氣機暢,共同維繫「陰平陽秘」狀態。
歷代醫家拓展此論,如張景岳《類經》以「志意爲人身之司命」,強調其對行爲節制的影響;李東垣則從脾胃論角度,認爲「意」的調攝有助昇清降濁。臨牀上,志意失調可表現爲決斷障礙(如腎志虛之優柔寡斷)、思慮過度(如脾意傷之強迫傾向),或寒溫適應失常(如衛表不固易感外邪),其調治常從補腎健脾、養心安神入手。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——志意雖屬神的層面,實需精氣爲物質基礎,故《靈樞》稱其「和」則五臟得安,凸顯神機對形質的反哺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