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制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制絨
制絨為中藥炮製術語,屬藥物加工方法之一,指通過搗碾、錘擊或機械處理,將藥材纖維分解為蓬鬆柔軟的絨狀物。此技法旨在改變藥材原有物理形態,使其更符合臨床應用需求,尤其便於燃燒、外敷或與其他藥物混合使用。
工法原理與應用
制絨的核心在於破壞藥材的纖維結構。以傳統工具(如石臼、鐵碾)反覆搗碾,使堅硬葉片或根莖鬆解成絮狀,既保留藥性,又增加表面積,促進有效成分釋放。此類炮製法常見於需「易燃」或「柔軟貼合」特性的藥材,如:
- 艾絨
艾葉經晒乾後,去除粗梗與雜質,搗碾成絨。艾絨因纖維細碎、質地均勻,易於點燃且燃燒持久,成為灸法主要原料。其辛溫之性藉火熱之力透入經絡,具溫通氣血、散寒除濕之效,尤適用於隔薑灸、直接灸等技法。 - 麻黃絨
麻黃莖枝搗絨後,發汗作用較生麻黃緩和,適用於體虛患者需解表時。絨狀結構利於與其他藥物混合製丸,或外敷於穴位。 - 其他絨類藥材
如桑葉、荷葉等亦可制絨,用於製作藥枕或外敷劑,取其輕清透散之性。
中醫理論與炮製意涵
制絨不僅是物理加工,更體現中醫「藥性趨向」的調控思維。《本草蒙筌》強調「制礪其性,使適其用」,纖維細化後的藥材,其氣味更易揮發(如艾絨燃灸時的藥氣穿透),或減少猛烈之性(如麻黃絨緩和辛散)。此外,絨狀藥物便於與皮膚或黏膜接觸,增強局部療效,符合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原則。
此技法亦反映「因法製藥」的傳統,如《雷公炮炙論》載「凡用艾葉,須用陳久者,揉令細軟」,說明制絨對藥材陳化與加工細度的要求,以適應灸療等特殊用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