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制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藥炮製法之「制霜」探微

制霜法乃中醫藥傳統炮製技藝之重要一環,其法取「霜降凝華」之象,將藥材經特殊加工處理,製成類霜粉末或結晶體。此法非僅為改變藥材性狀,實為調節藥效、減毒存性之精妙工藝,今依類分述如次:

一、種子類去油成霜 此為制霜法中最常見者。取含油脂之峻烈藥材,經壓榨或加熱等法去除部分脂肪油,使藥性趨於和緩。如:

  • 巴豆霜:取生巴豆仁搗爛如泥,以吸油紙包裹壓榨,反覆至油盡為度,所得淡黃色粉末性味辛熱,瀉下峻烈之性稍減,而消積破癥之效猶存
  • 杏仁霜:苦杏仁經焯去皮尖,壓去油脂而成,既存止咳平喘之功,又減滑腸之弊
  • 柏子仁霜:炮製後可防油脂酸敗,更宜寧心安神之用

二、角骨類去膠成霜 多施於動物藥材,尤以角、骨類為要。如:

  • 鹿角霜:取鹿角熬膠後所餘角塊,經煅燒研磨成灰白色粉末,其性溫而不燥,功專溫腎助陽,止血斂瘡
  • 鱉甲霜:鱉甲經砂燙醋淬後研極細末,既存滋陰潛陽之效,又便於吸收

三、自然析出霜華 乃特定藥材經由自然析出或人工促結晶形成,此類最得天地精華:

  • 柿霜:為柿餅表面自然析出之白色結晶,甘涼濡潤,擅治口瘡喉痛
  • 西瓜霜:以西瓜與芒硝合製,經結晶析出而成,清熱解毒之力尤勝

四、特殊制霜法 另有數種特殊工藝:

  • 百草霜:實為鍋底灰,經長期藥草熏燒而成,具止血止瀉之效
  • 砒霜:為砷礦提煉之白色結晶,外用治頑癬,內服極慎

制霜之法,暗合中醫「減毒增效」之理,亦體現「藥物貴在適中」之旨。不同霜製藥材,或因去油而緩其烈性,或因析晶而取其精微,總以臨證需求為要。此等工藝,實為先賢智慧之結晶,至今仍為中藥炮製學之瑰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