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治保
「治保」為中醫治療學核心術語,首載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原文述:「氣味有薄厚,性用有躁靜,治保有多少,力化有淺深。」此概念涵蓋藥物作用的雙重性——「治」與「保」,即攻邪祛病與護正培本之動態平衡,反映中醫「祛邪不傷正,扶正不留邪」的治療思想。
理論基礎
- 治:祛邪療疾
指藥物剋制病邪、調節陰陽偏盛的作用,如黃連清熱解毒、半夏化痰降逆,均屬「治」之範疇。《內經》強調「客者除之」「實者瀉之」,即針對外邪或內生病理產物(如痰、瘀、濕、熱)直接干预。 - 保:扶助正氣
謂藥物維護人體根本機能,如人參補元氣、熟地滋腎精,契合「虛者補之」原則。正氣涵蓋氣血津液、臟腑經絡之功能,藥物「保」的作用能強化機體自癒力,與《神農本草經》「養命」「養性」之說呼應。
藥性與治保關係
- 四氣五味:
藥性寒熱溫涼、辛甘酸苦鹹,直接影響「治保」效能。如辛溫藥(麻黃、桂枝)多偏「治」(發汗解表),甘溫藥(黃耆、甘草)則重「保」(補中益氣)。 - 藥力淺深:
「力化有淺深」指藥效作用層次,如解表藥治在衛分(淺),補腎藥保在真陰(深),需依病位選擇。
臨床應用舉隅
- 外感病:
治保並舉,如麻黃湯中麻黃(治表邪)配甘草(保胃氣),防發汗過度耗傷津液。 - 內傷虛損:
重「保」輕「治」,如六味地黃丸以熟地、山藥滋腎為主,佐澤瀉利濕(輕度祛邪),避免純補壅滯。
與其他學說之聯繫
「治保」可視為「攻補兼施」之濫觴,後世發展為「標本緩急」「扶正祛邪」等治則,並與方劑「君臣佐使」配伍相扣——君藥主「治」,臣佐藥協調「保」,如四物湯中當歸(治血虛)佐白芍(保陰血)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整體觀,強調療效須權衡藥性、病機及體質,方達「陰平陽秘」之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