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崩三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治崩三法

治崩三法是中醫治療血崩證的三種基本方法,即「止血以塞其流,清熱涼血以澄其源,補血以復其舊」。此說法源自明代醫家方廣所著《丹溪心法附余》,係對朱丹溪學說的補充與闡發,後世醫家多依此為臨證準則,用於婦科崩漏等出血性疾病的治療。

一、初用止血以塞其流

「塞流」為治崩之首務,旨在迅速控制出血,防止氣隨血脫。適用於血崩勢急、血色鮮紅或深紅、出血量多者。中醫認為,血崩多因衝任不固、氣虛不攝或血熱妄行所致,故止血之法須辨證施治:

  • 氣虛不攝:宜益氣固脫,選用大劑黃芪、人參、白朮等,如獨參湯、舉元煎。
  • 血熱妄行:宜涼血止血,選用生地黃、側柏葉、茜草、大薊、小薊等,如十灰散。
  • 瘀血阻滯:宜化瘀止血,選用三七、蒲黃炭、五靈脂等,如失笑散。

臨證時若見暴崩不止,可急用煅龍骨、煅牡蠣、赤石脂等收澀止血,以防氣隨血脫之危候。

二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

「澄源」為治崩之關鍵,旨在辨明病因,清除導致血崩的根本病機。止血僅為權宜之計,若未澄源,則血崩易反覆發作。

  • 實熱證:症見出血量多、色深紅、質稠黏,伴有面赤口乾、心煩易怒、舌紅苔黃、脈滑數等,宜清熱涼血,方用清熱固經湯(黃芩、梔子、生地、地骨皮等)。
  • 虛熱證:症見出血淋漓、色鮮紅、質稍稠,伴有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,宜滋陰降火,方用保陰煎(生地、熟地、白芍、山藥等)。
  • 肝鬱化火:症見出血量多、有血塊、胸脅脹痛、脈弦數等,宜疏肝清熱,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
澄源階段須細辨寒熱虛實,不可一味清熱,以免損傷陽氣。

三、末用補血以復其舊

「復舊」為治崩之善後,旨在恢復氣血、調補衝任。血崩患者往往失血過多,導致血虛及氣虛,甚則陰陽兩虛,此時宜以補血為主,佐以益氣養陰。

  • 氣血兩虛:宜益氣養血,方用人參養榮湯或歸脾湯(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熟地等)。
  • 肝腎陰虛:宜滋補肝腎,方用左歸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、龜板膠等)。
  • 脾腎陽虛:宜溫補脾腎,方用右歸丸(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藥等)。

復舊階段不僅需調補氣血,亦當兼顧衝任二脈,可酌加阿膠、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,以促進胞宮修復。

總結

治崩三法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的辨證思維,三者相輔相成,循序漸進。臨證時需靈活運用,不可拘泥,務使血止而不留瘀,熱清而不傷正,補虛而不滯邪,方能徹底調治血崩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