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【中醫名詞詳解:治病】

治病者,乃中醫臨床之核心要義,涵攝「已病」與「未病」雙重維度。《黃帝內經》立其綱領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明訓:「治病必求於本」,揭示中醫診療首當溯本窮源,直指病機根本。其理論體系以陰陽五行為樞紐,透過四診合參辨證論治,形成獨具特色的醫療范式。

■ 理論淵源 治病之道,肇始於先秦醫典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:「言不可治者,未得其術也」,凸顯中醫對疾病可治性的根本立場。《難經·七十七難》進一步闡發「上工治未病」思想,將治病範疇拓展至「未傳之疾」的預防治療,此與《金匱要略》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的治則相互呼應。

■ 實踐體系 中醫治病講究「因勢利導」,其技術體系可分為三大部分:

  1. 內治法:以方藥調和陰陽,依八綱辨證施治。如《傷寒論》創六經辨證體系,發展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消、補八法。
  2. 外治法:含針灸(九針調氣)、推拿(導引按蹻)、砭石(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載其源流)等物理療法。
  3. 情志療法:按五志相勝理論(悲勝怒、恐勝喜等),《儒門事親》載「以情勝情」案例甚詳。

■ 層次辨治 治病過程體現中醫整體觀:

  • 標本緩急:《內經》提出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原則
  • 三因制宜:辨證需考量時令(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)、地域(《異法方宜論》)、體質(《靈樞·通天》分五態之人)等變數
  • 攻補兼施:如《景岳全書》「攻邪當顧正氣,補虛勿忘祛邪」的用藥準則

■ 學派發展 歷代醫家對治病理論多有發揮:

  • 金元四大家:寒涼派(劉完素)、攻邪派(張從正)、補土派(李杲)、養陰派(朱震亨)各立治法
  • 溫病學派:葉天士創衛氣營血辨證,吳鞠通立三焦辨證,豐富熱病治療體系
  • 傷寒學派:從錯簡重訂(方有執)到維護舊論(張遂辰),均致力完善六經辨治

此治病之道,始終貫穿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念,其技術操作須遵循《內經》「無失氣宜」、「無違時宜」的基本準繩,體現中醫學「動態平衡」的治療哲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