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病必求於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治病必求於本
概念探源
「治病必求於本」始見於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,為中醫辨證論治之核心準則。其「本」者,乃疾病發生發展之根本矛盾,涵蓋病因、病機、病性、病位等本質層面。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註解云:「本者,原也,始也,萬事萬物之所以然也。」強調醫者須溯本求源,直指病機樞紐。
理論內涵
-
標本辯證
本與標相對而言,《內經》提出「治病必求於本,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」。如咳嗽一症:- 外感風邪犯肺為標,衛陽不固為本;
- 痰熱壅肺為標,脾虛濕盛為本。 治療當分標本緩急,然終需歸於調本。
-
陰陽為總綱
《醫門法律》所言「或本於陰,或本於陽」,揭示陰陽失調為疾病根本。如:- 實熱證本於陽盛,宜清熱瀉火;
- 虛寒證本於陽虛,當溫補命門。
-
經絡臟腑定位
五臟為本,外候為標。《景岳全書》舉例頭痛:- 太陽經頭痛(後頭)需疏解膀胱經氣;
- 厥陰頭痛(巔頂)當調和肝經氣血。 同症異治,正在於經絡臟腑之本不同。
臨床運用舉隅
-
外感發熱層析
- 風寒表證:本在衛陽被遏,麻黃湯辛溫發汗;
- 風熱犯肺:本在肺失宣肅,銀翹散清輕透表;
- 暑濕困脾:本在運化失司,藿香正氣化濕和中。
-
內傷雜病探微
- 眩暈:肝陽上亢者,本在腎水虧於下,天麻鈎藤飲滋水涵木;
- 泄瀉:五更瀉者,本在命門火衰,四神丸溫補腎陽。
學術延展
歷代醫家對此各有發揮:
- 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以脾胃為本,創「補土派」;
- 朱丹溪主張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以養陰為本;
- 張從正攻邪論強調「邪去則正安」,以祛邪為治本之径。
微觀辨本要訣
- 司外揣內:通過舌脈症候推求臟腑氣血變化
- 動態審本:疾病演變中本質可能轉化(如表證入裏)
- 體質求本:先天稟賦與後天失調共同構成個體病本
此原則貫穿中醫治則八法(汗吐下和溫清消補),亦為「同病異治、異病同治」之理論基石。清代徐靈胎《醫學源流論》評曰:「診病決死生者,不視病之輕重,而視元氣之存亡,則百不失一矣。」正合「求本」之深意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