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風化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治風化痰
治風化痰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屬「化痰法」之一,專用於治療因風邪與痰濁互結所致之病證。風性善動,痰性黏滯,二者相互膠結,可導致臟腑經絡功能失調,臨床表現多端,治法須兼顧祛風與化痰,方能標本兼顧。
病機與證型
-
外風夾痰(風邪外束,痰濅肺絡)
- 病機:風邪襲表,肺氣壅滯,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成痰,痰阻氣道。
- 症狀:咳嗽痰多、胸悶喘促、痰鳴有聲、惡風鼻塞、脈浮滑、苔薄膩。
- 治法:祛風宣肺,化痰止咳。
- 代表方劑:
- 止嗽散(《醫學心悟》):荊芥、桔梗、紫菀、百部等,疏風化痰,宜於風邪未盡、咳嗽痰黏者。
- 杏蘇散(《溫病條辨》):蘇葉、杏仁、半夏、茯苓等,適用於風寒犯肺兼痰濕內阻。
-
內風挾痰(肝風內動,痰濁阻絡)
- 病機:肝陽化風或熱極生風,風痰上擾清竅,或痰濁流竄經絡。
- 症狀:眩暈頭痛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肢體麻木;嚴重者突然昏僕、喉中痰鳴、舌強不語、脈弦滑或濡滑。
- 治法:息風通絡,豁痰開竅。
- 代表方劑:
- 半夏白朮天麻湯(《醫學心悟》):半夏、白朮、天麻、茯苓等,平肝息風、健脾化痰,主治風痰上擾之眩暈。
- 滌痰湯(《奇效良方》):半夏、膽南星、橘紅、枳實等,滌痰開竅,用於中風痰迷心竅。
配伍要點
治風化痰需辨明風邪來源與痰濁性質:
- 外風:多配辛散之品(如防風、荊芥)以解表,佐杏仁、紫蘇子降氣化痰。
- 內風:常伍平肝息風藥(如天麻、鉤藤),兼痰熱者加竹茹、浙貝母清化熱痰;濕痰盛者重用半夏、陳皮燥濕化痰。
此治法廣泛應用於現代臨床之呼吸系統疾病(如慢性支氣管炎)、神經系統病變(如腦卒中後遺症)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