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腑者治其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治腑者治其合

「治腑者治其合」為中醫針灸取穴法則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咳論》,其理論核心在於治療六腑病症時,應選取位於足三陽經上的「六腑合穴」。此原則亦見於《靈樞·四時氣》與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,分別載有「邪在府,取之合」及「合治內府」之說,強調六腑病變當以合穴為調治關鍵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臟腑學說中,六腑(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)屬陽,主傳化水穀,以「通降為順」。其生理特性與五臟(藏精氣而不瀉)迥異,故治療思路亦有區別。《內經》提出「滎輸治外經,合治內府」,意指滎穴、輸穴多用於經絡外在病症,而合穴則專責調理六腑內在功能。

六腑合穴定位與應用

六腑合穴均位於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,與六腑氣血灌注密切相關,具體如下:

  1. 胃之合穴——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

    • 定位:膝下三寸,脛骨外側一橫指。
    • 功能:調和胃氣、健脾化濕,主治胃痛、嘔吐、腹脹等胃腑失和之症。
  2. 膽之合穴——陽陵泉(足少陽膽經)

    • 定位: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。
    • 功能:疏泄膽火、利膽通絡,適用於脅痛、黃疸、膽石症等膽腑鬱滯病證。
  3. 小腸之合穴——下巨虛(足陽明胃經)

    • 定位:足三里下六寸,脛骨外側一橫指。
    • 功能:通調小腸氣機,主治腹瀉、便膿血等小腸泌別失職之疾。
  4. 大腸之合穴——上巨虛(足陽明胃經)

    • 定位:足三里下三寸,脛骨外側一橫指。
    • 功能:通降大腸腑氣,治療便秘、腸癰、痢疾等大腸傳導失常病症。
  5. 膀胱之合穴——委中(足太陽膀胱經)

    • 定位:膝膕橫紋中點。
    • 功能:清利膀胱濕熱,用於癃閉、淋證、腰痛等膀胱氣化不利之候。
  6. 三焦之合穴——委陽(足太陽膀胱經)

    • 定位:委中外側一寸。
    • 功能:疏調三焦水道,主治水腫、小便不利等三焦決瀆失司之證。

取穴原理

合穴為經氣深入內腑之所,按《難經·六十八難》所述:「合主逆氣而泄」,六腑病變多見氣機上逆(如嘔吐)或下泄(如腹瀉),故刺灸合穴能直接調節腑氣,恢復其「傳化物而不藏」的功能。此外,足三陽經循行「從頭走足」,與六腑在體腔的分布相應,透過經絡聯繫實現「遠部取穴」之效。
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」與「陽病治陽」的整體觀,亦為針灸「辨證選穴」的重要依據。後世醫家臨床驗證,六腑合穴不僅用於治療,亦可作為診斷參考,如按壓合穴出現壓痛或結節,常提示對應六腑功能異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