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氣三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治氣三法詳述

「治氣三法」源自《本草經疏》,為中醫調治氣病證之核心法則,涵蓋 補氣、破氣、降氣、調氣 四項(註:雖稱「三法」,然實際內容可分為四類)。此四法對應氣機失調的不同病機,以下分述之:


一、補氣法

適用證候:氣虛不足,常見面色蒼白、聲低氣短、倦怠乏力、脈弱等。
作用:益氣培元,助脏腑功能恢復。

  • 常用藥物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山藥。人參大補元氣,黃耆專升脾肺之氣,白朮健脾燥濕,山藥兼顧脾肺腎三臟。
  • 配伍要點:若兼陽虛(如畏寒),可佐少量肉桂、附子;若氣虛下陷(如脫肛),配伍升麻、柴胡以升提。

二、破氣法

適用證候:氣機壅滯成實,如脘腹脹痛拒按、瘕聚積塊、或氣滯血瘀之刺痛。
作用:峻攻氣結,破除有形之邪。

  • 常用藥物:青皮、枳實、三棱、莪朮。青皮破肝膽氣滯,枳實破脾胃痰食積滯,三棱、莪朮專攻血中之氣結。
  • 配伍要點:體虛者需佐黨參、白朮扶正;血瘀者配桃仁、紅花增強破血之力。

三、降氣法

適用證候:氣逆上沖,如嘔吐、噯氣、咳喘、或肝陽上亢之頭暈目赤。
作用:引氣下行,平沖止逆。

  • 常用藥物:代赭石、旋覆花、沉香、蘇子。代赭石重鎮降胃逆,旋覆花宣肺降痰氣,沉香溫腎納氣,蘇子降肺氣而定喘。
  • 配伍要點:痰濕上逆者配半夏、陳皮;肝氣橫逆者佐白芍、川楝子柔肝。

四、調氣法

適用證候:氣機鬱滯不暢,如胸脅脹悶、脘腹痞滿、情志不舒。
作用:疏理氣機,使升降復常。

  • 常用藥物:陳皮、香附、木香、佛手。陳皮理脾肺之氣,香附疏肝解鬱,木香行三焦滯氣,佛手兼和中化痰。
  • 配伍要點:肝鬱化火者加梔子、黃芩;兼血瘀者配川芎、鬱金。

理論延伸:此四法實貫穿中醫「氣化」思想,《內經》云:「百病生於氣」,氣機升降出入失常,則病變叢生。臨床運用需辨明虛實標本,如氣虛兼滯者,當補中寓調;氣逆因實者,先降後破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中亦體現此旨,如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,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補瀉兼施,皆為治氣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