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求其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治求其屬」中醫治療原則詳解
「治求其屬」為中醫核心治療術語,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強調治療須探究疾病陰陽屬性的本質,遵循「補虛瀉實」之法,直指病機根源。此原則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思想,主張通過辨明陰陽失衡的具體屬性,採取相應調和手段。
理論基礎與經典闡釋
- 陰陽辨證為綱
疾病表現雖繁雜,然其本質不離陰陽偏盛偏衰。「屬」即指疾病根本屬性,如陽虛不能制陰致寒盛,或陰虛不能斂陽生虛熱。臨床若見「寒之而熱不退」或「熱之而寒不去」,即提示未觸及本質,需轉向陰陽互根關係求解。 - 《內經》經典論述
《素問》提出「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」,王冰注以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;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深化其義。意為:- 虛熱證(陰虛陽亢):苦寒瀉火僅暫治標,當以滋陰(如六味地黃丸)涵陽。
- 真寒假熱證(陽虛陰盛):辛熱散寒效微,需溫補元陽(如右歸丸)以引火歸元。
臨床應用與治法延伸
-
從五行生剋理解「屬」的層次
除陰陽外,「屬」亦可延伸至五行歸屬。如肝陽上亢本在腎陰虧虛(水生木),治法需滋水涵木(補腎陰以平肝陽);脾虛濕盛者,當求諸脾陽不振(土不制水),需溫脾陽而非單純利濕。 -
方藥配伍體現
- 陰虛發熱:選用甘寒滋陰之生地、麥冬,佐少量清熱藥(如知母),忌純用苦寒傷陰。
- 陽虛畏寒:以肉桂、附子溫腎陽,配合熟地、山茱萸陰中求陽,遵循張景岳「善補陽者,必於陰中求陽」之旨。
與其他治則的辨異
- 與「正治反治」關係:
「治求其屬」屬正治範疇(寒者熱之、熱者寒之),但更強調透過表象(如假寒、假熱)辨析真性病機。 - 與「標本緩急」區別:
雖均重根本,然「求屬」特指陰陽屬性,而「標本」涵蓋病證多層次矛盾。
「治求其屬」不僅是治法指導,更是中醫整體觀與辨證思維的凝練,後世如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、張介賓「陰陽相濟」等理論,皆由此衍生發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