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未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「治未病」概念詳述

「治未病」為中醫養生與疾病防治之核心思想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涵蓋「未病先防」「既病防變」「瘥後防復」三層要義,體現中醫「防重於治」的整體觀與動態辨證思維。

一、未病先防:扶正避邪,固本培元
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強調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」,主張通過調攝精神、飲食、起居以維繫陰陽平衡。其理論根基如下:

  1. 正氣為本
    《內經》言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正氣泛指人體抗病能力,包括衛氣、元氣等。透過氣功(如八段錦)、藥膳(如黃耆補氣)、針灸(艾灸足三里)等方式強化正氣,使外邪(六淫、疫癘)難以侵襲。
  2. 避邪有法
    結合「天人相應」理論,主張順應四時避疫毒。如《素問遺篇·刺法論》提出「避其毒氣」,具體措施涵蓋環境調適(居處避濕熱)、情志節制(避免七情過極)等。

二、早期診治:截斷病勢,防治傳變

《靈樞·逆順》曰「上工刺其未生者也」,指高明醫者能於疾病初現端倪時介入。中醫透過「司外揣內」提前辨識病機:

  • 經絡層次論
    疾病傳變多由表入裏,依循「皮毛→肌膚→筋脈→六腑→五臟」的次第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指出,善治者當在邪客皮毛時即施以汗法(如麻黃湯),避免深入臟腑成頑痾。
  • 脈診與舌診
    如見舌邊紅赤(肝火初萌)或寸口脈浮數(風熱在衛),即便無明顯症狀,亦需及時清熱疏肝,防止化火傷陰。

三、既病防變:五行生剋,先安未病之臟

此理論首見《金匱要略》,張仲景以肝病傳脾為例,提出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:

  1. 五行乘侮規律
    肝(木)病易克脾(土),故在疏肝解鬱(如柴胡疏肝散)時,佐以健脾藥(白朮、茯苓)預先穩固中州。此邏輯可延伸至五臟,如心火亢盛者兼滋腎水(黃連阿膠湯)。
  2. 截斷溫病傳變
    清代溫病學派發展「先證用藥」策略,如邪入氣分即加石膏防營血分證,體現「先安未受邪之地」的實戰思維。

四、瘥後防復:調攝為要,防微杜漸

疾病初癒時正氣未復,易因勞復、食復或感邪再發。中醫強調:

  • 飲食調養:依體質選藥粥(如山藥粥補脾肺);
  • 節制房事:避免腎精耗傷;
  • 漸進運動:導引(如五禽戲)助氣血流通。

「治未病」體系融合中醫藏象、經絡、五行學說,既是養生圭臬,亦為臨床防治準繩,展現「以平為期」的終極治療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