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治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治削

治削為中藥炮製術語,首見於《金匱玉函經》,又稱「整潔選治」,指通過手工或工具修整藥材,以去除雜質、非藥用部分及形質不均者,並調整藥材形態,便於後續調劑與製劑。其過程主要包含純淨粉碎切制三大類操作,目的在於提升藥材純度、確保療效一致,並適應臨床應用需求。

純淨處理

純淨旨在剔除異物及無效部位,方法細緻,依藥材特性而異:

  • 挑、撿:逐粒分揀,如揀選棗仁去殼。
  • 篩、(颺):以網篩或風力區分粗細,如篩去茯苓屑。
  • 刷、刮:清除表面雜質或非藥用皮層,如刷除枇杷葉絨毛、刮去肉桂粗皮。
  • 挖、撞:掏取有效部位或碰撞分離,如挖除山茱萸核、撞去白蒺藜刺。

粉碎處理

將藥材破碎至特定粒度,利於成分溶出或配合劑型:

  • 搗、碾:短時間強力破碎,如搗碎龍骨;緩壓碾磨,如碾礞石為粉。
  • 研、磨:精細研磨礦物或硬質藥,如研琥珀末、磨水牛角粉。
  • 鎊、銼:刃具削薄或銼屑,如鎊檀香片、銼羚羊角條。

切制處理

依藥性及煎煮需求切削成形:

  • :直刀切片,如白芍切薄片利於成分煎出。
  • :重刀斷纖維,如鍘黃芪為斜片。
    切制規格分「片、段、塊、絲」等,如黃柏切絲、澤瀉切厚片,以兼顧藥效與製劑便利性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治削遵循「藥性」與「法象」原則:

  • 去雜存精:如丹皮抽心免煩,遠志去心緩燥性,符合「取其精華」之理。
  • 形制協效:質地堅硬者鎊薄(如蘇木),氣味易散者臨用搗碎(如豆蔻),暗合「質氣相宜」之說。
  • 順應藥勢:如茯苓切塊留皮以利健脾,薄切知母助其清降,體現「因材施治」思想。

此工藝貫穿於歷代典籍,《雷公炮炙論》更列專法,後世發展出「飲片」體系,成為中藥臨床應用的基石。治削不僅是技術,亦蘊含中醫「辨藥施治」的深度實踐。